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20年的中国(14)

这里要先讲一下名创优品,看它未能满足的中国市场是什么。

名创优品比MUJI的定位低但比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大创定位高,你去东南亚会发现,名创优品的价格是大创的两倍,其实跟MUJI在2005年刚进中国的时候定位是一样的。所以,它可以在一二线城市利用“日本设计+中国制造”获得成功,打的是消费升级的旗号,但问题是很难下沉。

我们知道,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是三四线的2-3倍,名创优品的15元价格带在三四线城市难以被接受,但拼多多的定位又太低,在这之间就存在一个5-10元的价格真空地带。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市场可以用日本打消费降级的逻辑去做,类似于大创的5元店(所谓日本的百元店,折合人民币就是6元左右),有可能是中国县域经济下一个破局点。

我们来看看日本百元店的进化史。

大创是日本百元店的鼻祖,百元店一开始的逻辑跟堂吉诃德比较像,石油危机中大家都没什么钱,开始追求性价比,大创就诞生于此。但当日本慢慢从石油危机里恢复,大创也就不温不火了。直到1991年泡沫经济低迷,大创迎来飞速增长,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其他百元店公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