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14)

在15世纪初的印度洋国际地缘政治平台上,获得大国力量、国际支持成为一些国家兴起的主要因素。以满剌加为例,它扼守马六甲海峡,是位于东西方海上贸易重要的交通路口,而航行于从中国到印度古里的海上商路需要一个中间站,这个中间站就选在了满剌加。根据马欢记述,在1402年以前,那里只是一个小渔村,“国无王,止有头目掌管诸事。此地属暹罗所辖,岁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永乐帝“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诏敕赐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满剌加国”。下西洋使满剌加王国摆脱了暹罗控制,不再给暹罗输贡,成为一个新兴独立国家;同时,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抓住时机,与中国保持尽可能紧密的联系——为郑和船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存放货物之地,“凡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 如城垣, 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 如小城, 益造库藏仓廒, 一应钱粮顿在其内”,使船队可以安全航行到印度、西亚、印度洋乃至东非等地;更重要的是,郑和船队的船只分头出发到各国进行贸易,最后在回程都要汇合在满剌加,“打整番货,装载船内, 等候南风正顺, 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国际贸易的兴盛,促使满剌加在建立后的半个世纪里迅速成为印度洋上最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地,成为整个东南亚最好的港口和最大的商业中心。满剌加王国凸显,名满全球的马六甲海峡由此得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