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15)

不仅是满剌加,在15世纪初年,印度洋周边各国如苏门答剌、忽鲁谟斯、阿丹等国,均为印度洋上的重要节点国家,全面认同明朝“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明朝合作,以满足国家利益自身需求,有利于内政局面的稳定。区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对抗,往往影响着各国自身内部社会的治与乱以及区域的国际秩序。明朝对外积极交往与协和万邦“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的国际秩序思想,适应了区域内各国的共同需要,不仅对于印度洋区域国家政权有着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区域内和平共处为主导的国际发展趋势,实际上起了一种区域整合作用,在印度洋迎来了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建构了一个建立在合作共享基础上的新的国际体系。半个多世纪以后,全球化诞生在海上,让人们真正看到了这一印度洋国际体系最深刻的影响力。就此而言,15世纪初是一个过渡期,东西方从陆向海的交往重心转移,建立起印度洋新的国际体系,是迈向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一步。

从整体印度洋的视野来看,15世纪初,不仅在时间上形成了统一政权国家兴起和发展的趋势,在空间上也开启了融为一个新的国际体系的历史进程。此前,唐代对外交往虽然广阔,但是当时有大食存在,没有在印度洋形成国际体系化的条件;宋代民间对外交往兴盛,不可能形成一种区域整合作用,乃至形成新的国际体系;而在蒙元时代,是以武威著称,曾造成海上外交惨败的结果。至明代初年,以印度洋作为外交运作空间,是明朝永乐帝做出的新抉择,具有其个人性格特征的烙印,在“不征”的外交模式确定之下,与印度洋各国建立的朝贡关系主要是一种形式上或者称为名义上的朝贡关系,是一种实质上的和平合作共享关系,各国根据自身利益对于明朝使团进行应对与认同,保持国家的独立性,在印度洋时空状态中,形成互动的国际体系,而“不征”与“共享”成为这一新体系权力平衡的基石,可视为印度洋区域各国合作的良好开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