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11)

《郑和航海图》表明,郑和船队远航到达印度洋孟加拉国湾、阿曼湾、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亚丁(阿丹),到达了非洲东部,也就是印度洋的西部,最远到达非洲的最南端。根据向达(1900—1966)先生研究,《郑和航海图》所收地名五百多个,其中本国地名约占二百个,外国地名约占三百个,比汪大渊《岛夷志略》的外国地名多两倍,“十五世纪以前,我们记载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要以这部航海图的内容为最丰富了”。可以补充的是,这部航海图是15世纪西方航海东来以前印度洋最丰富的历史图籍,是对印度洋海洋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郑和航海外交将印度洋西边、东边、南边的地区全都连接起来,连接了陆海丝绸之路,证明了明朝人对于整个印度洋全覆盖的认知程度。

自古以来,印度洋连接着东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人首先进入了这片海域;随后穆斯林兴起于公元7世纪,在区域据有了重要地位;一直到郑和远航,印度洋区域各国在政治上认同,贸易上协作,文化上融通,形成了一个奠基于古代朝贡关系形态上的多元政治体结合的国际体系。而西方学者所着的印度洋史,往往是从14世纪直接跨越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葡萄牙人东来时的印度洋,这些论述是一种历史的断裂性认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