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十 )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从元代汪大渊对古里佛的记载来看,当时古里繁荣景象显然还不如柯枝(今印度科钦)。但是到15世纪初,古里超过了以往更加繁华的柯枝和小?喃(今印度奎隆)。明朝对古里的重视,表现在明朝既封王又立碑,具有朝贡体系最为典型的一面;而根据马欢对当地贸易市场的现场详述,明朝使团在那里参与了当地的公平交易,揭示了这应该也是郑和使团到古里的主要目的之一。

下西洋亲历者记述的南海到印度洋航线与明朝使团的全面外交,呈现了下西洋过程的真相。同时,马欢、费信的记述,是中国人首次全面考察印度洋的综合调查报告,全面系统介绍了印度洋周边各国地理分布、生态人文环境,包括航线、港口分布,并分析了印度洋沿岸各国的特点,为了解一个整体的印度洋奠定了基础。郑和使团七次远航,根据季风形成了定期的航线,时间长达二十八年。从航线来看,既有直达也有中转,既有固定也有临时。从航程来划分,既有主干航线,也有分支航线。所谓主干航线,是指从南海到印度洋枢纽港口国家、中心港口国家的海上航线。这些国家主要坐落在印度、波斯湾、红海、东非的中枢航线上。所谓分支航线,又称分?,是连接分流港口国家的海上航线,用小型船舶可以抵达连接的各港口国家。这些是航线上的重要节点。通过远航,在各港口国家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外交与贸易关系;通过航线,连接起了印度洋的海上国际社会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