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12)

15世纪初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构

“体系”(system)泛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国际体系”是指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社会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与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国际体系不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才发展起来的,15世纪初郑和使团在印度洋上的航海外交活动,几乎覆盖了整个印度洋地区,将原本相对隔绝的广阔地域连接起来的下西洋过程,就是使印度洋国际关系体系化的一个过程,推动印度洋空间在蒙元帝国之后形成了一个新型国际体系。

(一)印度洋地缘政治:国家权力的整体上扬

国际体系的建构,首先表现在国家权力的整体上扬。郑和远航印度洋,使得中外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也使得印度洋各国的交往盛况空前。《瀛涯胜览·序》云:“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从南海到印度洋,郑和使团每到一国,首先是开读皇帝诏书,在确定与各国政治上邦交关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正常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和国际贸易合作网络的形成,这为建立区域新型合作国际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推动了多元文明的交流走向繁盛。郑和七下印度洋,包括了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非、欧洲等广袤地区,连成了一个互动的国际共同体。使团不仅起了沟通域外所至之国的重要政治作用,更引发了中外交流高潮的到来。永乐二十一年(1423),出现了南浡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派遣使节一千二百多人到北京朝贡的盛况。在和平外交理念的基础上,明初将中华秩序的理想付诸实践,在印度洋构建起一种“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新体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