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七 )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此碑更强化了所到之处包括了东非木骨都束国。

纵观郑和使团的航程,从南海到印度洋,是几乎全覆盖的整体印度洋航海实践,所到达的港口城市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是从中国南海到达满剌加,再至爪哇、苏门答剌,即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而从南浡里帽山航向“那没黎洋”,到达印度洋中部的古里。从古里延伸的航线,直接到达波斯湾头的忽鲁谟斯、阿曼湾的佐法儿、红海口的阿丹、红海的天方国,即到达了印度洋西部。以上只是大致的郑和海上航线,实际航线并非那么固定,而是多向变化,呈现网络状延伸的。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郑和使团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使团,更是考察使团,一身兼具三种使命,航海外交活动连接起来的是一个整体的印度洋。在明朝海洋导向的决策中,整体规划的印度洋航海外交重心,是放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Calicu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