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九 )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船队又开辟了新的目的地,即从古里航行到忽鲁谟斯,即今伊朗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岛。此后三次,每次必到忽鲁谟斯。从下西洋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古里,还是忽鲁谟斯,都是印度洋的大国,从过去以古里为目的地到新目的地忽鲁谟斯,意味着下西洋的延伸,是明朝海洋政策在印度洋的一次调整。换言之,忽鲁谟斯可以视为下西洋以古里为中心开拓的新航线。

在《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书中,明确记载了以古里为始发港的五条航线,它们分别是:(1)古里至忽鲁谟斯国。(2)古里至祖法儿国,即今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阿曼佐法尔。(3)古里至阿丹国,即今阿拉伯半岛也门首都亚丁,是古代西亚宝石、珍珠的集散中心。(4)古里至剌撒国,即也门沙尔韦恩角。(5)古里至天方国,即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这五条航线,直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乃至东非,一环扣一环,一种全覆盖式的印度洋航海外交贸易旅程完整呈现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航海旅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是凭借武力所取得的。

(四)全面了解古里的地位

郑和船队第一次目的地为什么是古里?这是一个以往学术界没有深入探讨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15世纪末,达·伽马(V. da Gama,1469—1524)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也是首先抵达古里的,这凸显了古里地位非同一般。从中外文献记载看,古里是东西方商品贸易中心,在印度洋沿岸海上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郑和使团七次必到古里,是因为从古里可以到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口、东非,即印度洋东部古里的辐射力可以直达于印度洋西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