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钊 对俄罗斯作家而言,文学是通向真理的道路( 四 )

新京报:纵观这些作品,有个较为统一的特点,便是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连接,无论是幽默讽刺还是严肃批判。俄罗斯作家为什么在文学中如此执着地批判现实,哪怕因此被流放、判刑?除了出于作家的责任感之外,还有哪些原因?

汪剑钊:俄罗斯人一直有很强的使命意识。他们总希望对人类、对世界有所贡献,但也让大国沙文主义有了生长土壤。自普希金始,良知、自由、公民意识,已是知识分子内化了的一种精神诉求。他渴望变革,渴望献身于某种崇高事业,为此不惜牺牲自己。至于原因,我觉得除了使命感以外,还跟宗教传统有关。我曾经在彼得堡的阿赫玛托娃纪念馆聆听过诗人亲自朗诵的《安魂曲》录音,当时我被她朗诵时所表现出来的沉稳、平静和大气深深打动。我问一位管理人员,她怎能做到这一点。回答是,她是一个信徒。是的,信徒。信仰是理解俄罗斯民族的一把钥匙,当某个作家遇到困难甚至强权时,他敢于对抗,因为他知道,上帝与他同在,上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新京报:很多俄罗斯作家都集作家和思想家于一身,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也可以说是俄罗斯作家的一个特色,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