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京东动荡:帝国的恐惧与抉择(16)

在孙昊看来,京东如今的核心发展逻辑,基本上还是GMV(网站成交总额)——这一数据是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判断电商公司是否成长的关键指标。在京东内部,GMV目标被层层拆解成不同部门的KPI目标,变成了判断某个员工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KPI导向下,员工往往倾向于从事和KPI强相关或短期内能帮助提升KPI的业务,创新业务因为短期内难以带来KPI业绩,很容易被轻视或忽略。

这种倾向,塑造了过去京东的成功。作为一架严丝合缝的“零售机器”,其自上而下的商业推进速度和业务执行力令人称奇。但弊端同样明显:创新力、开放程度相对不高。这就造成“公司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部门之间颇为封闭,数据难以打通”。

“很多高管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短视,是因为在强KPI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地盘坐稳,活下来,而不是创新。结果就是各自为政,每个人都在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李蒙称。

只在产业环节上做微小创新,而非大商业逻辑上的颠覆式创新,是许多员工眼中京东的“创新窘境”。具体来说,京东虽然看到了创新方向,也对此进行了大力布局,但具体落地时,自身的基因却在不断阻碍新生事物的诞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