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冲击波:流动性分化何时休 债券结构化发行会否终结?( 三 )

仅以央行“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来看,截至2019年4月末,四大国有银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的资金仅为1.33万亿元,而中小银行来自“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的资金为11.14万亿元;同期,中小银行来自“金融债券”的资金高达9.44万亿元,大型银行来自金融债券的资金仅1.23万亿元。

实际上,随着“三三四”监管以来对同业监管的趋严,自2017年以来,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规模大致稳定在10万亿元左右,不再大幅增长。但来自金融债券,主要是同业存单的规模增长迅速。2017年、2018年,中小银行的金融债券规模增速分别为13.0%、12.0%,超过同期存款增速的10.0%、9.3%。

流动性传导的机制之一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中小银行缺少合格抵押品,且也揽储乏力,大多无力与大型机构竞争,从而向大型银行拆借资金,使得资金流动性呈现“央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的路径,介质之一是同业存单。

同业链条兑付打破压力下,机构风险偏好分化,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结构失衡。2013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事件记忆犹新,一位农商银行投行负责人表示,实际上,中小银行信用分化在2018年4月资管新规后便已出现,小银行逐渐退出,但是,部分非银机构受到激励机制影响,还有从事此类投资,近期的风险事件冲击了同业链条的情况下,导致非银机构流动性颇为紧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