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后的Costco能找到“长寿秘笈”吗?( 四 )

可即便如此,在亚洲市场,Costco还是有点“水土不服”。如1999年进入日本东京,基于日本的流通体系所致,Costco很难与当地供应商进行谈判,更不要说降低产品毛利,生产高质低价的产品。

那进入中国的Costco表现如何呢?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Costco把茅台和五粮液卖到了1499元和919元后,渠道代理商首先坐不住了,Costco的降价明显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烟酒品类,不管是线下渠道、电商平台,基本都是统一定价,就算是电商平台搞促销,也不会有太大波动。”一位线下渠道经销商表示,品牌商的渠道过于复杂,这是Costco料想不到的。

而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上海门店近一半的产品需要进口,受制于供应链和进口关税的原因,Costco在中国真的能秉持其一贯的低价策略吗?虽然其CFO理查德·加兰蒂在回应媒体时表示,Costco具有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的采购力,其运营模式也可以保证高效的运营成本,会尽可能提供低价产品,但中国的零供关系远没有Costco想的这么简单,能否真的打破经销商赚差价,Costco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山姆与Costco的“孽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