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缩表”?这次你又误读了( 四 )

缩表与否无关流动性松紧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梳理最新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后发现,到了8月,表面上的“缩表”再次变成了扩表。从资产端来看,外汇占款仍然环比下降,但扩表的主要贡献因素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环比增加1660.04亿元,且增幅较7月时扩大,其他资产这一项由环比下降转为环比上升,增加618.89亿元。

且不谈扩表还是缩表,市场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市场以此判断流动性的松紧。但事实上,扩表、缩表与流动性松紧并无直接的关系。

最佳的例证就是降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中国央行通过降准可以实现’缩表’,因为准备金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但这实际上反而起到了宽松作用;此外,如果央行不降准,而是通过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来释放流动性,包括使用MLF等工具,这表现为’扩表’,因此,不能简单用扩表和缩表来判断市场流动性走向。”

针对降准,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此前就曾撰文举例称,2018年4月25日,人民银行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置换MLF。存款准备金率下降1个百分点,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1.3万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被转换为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央行负债方虽呈现一增一减,但资产负债表总规模未变。与此同时,即降准当日商业银行用降准资金偿还9000亿元MLF后,则表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资产方的MLF余额也相应减少,此时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收缩即“缩表”。然而在上述操作完成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实际增加了4000亿元,而且商业银行的资金稳定性更强,资金成本也趋于下降,同时还释放出一定的MLF抵押品。这说明,央行此次“缩表”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是改善的。换言之,这次“缩表”并未带来流动性的收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