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水泥或鼠标:小微信贷的两大模式及其样本( 八 )

(1)早期粗放阶段

全手工的人海战术,是最为古典的方法,也是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我国建国后,政府组织各地农民开办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后又允许民间资本开办城市信用社,希望它们能为城乡基层居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它们所用的方法大部分都属于这一模式。并且,它们中间的杰出代表将这些模式沿用至今,涌现出一批小微业务优异的中小银行。

早期信用社从事人海战术,一般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团队、组织、架构和流程,而是由业务员各自出击,自由发挥,因此难以形成合力,依靠的是业务员本身对当地客群的熟识,知根知底,信息不对称程度天然就低(业务员先天掌握了客户的“软信息”,即非书面化的信息)。然后,业务员凭经验完成风险定价。可以说,这是在当时的技术、组织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有其局限性,在社区圈子之外很难快速复制,而培养新人基本上依靠“传帮带”的师徒模式,传承效率也不高。

(2)向标准化迈进

2005年前后,世界银行为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小微信贷。世行和国开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招标,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sult,简称IPC)中标。然后,国开行率先与台州银行、包商银行等合作,引进IPC技术,而后推广至多家中小银行。其中,台州银行由于本身就地处中小微企业活跃的浙江省台州市(“地利”),在当地以人海战术从事小微信贷已有长达10多年的经验(“人和”),因此引进IPC技术后如虎添翼,再赶上这段时间刚好又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天时”),最终成为了我国小微银行中的翘楚。包商银行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北方地区中小微企业不如南方活跃,因此稍缺“地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