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安全的底线”:互联网出行平台迈过安全这道坎( 八 )

侯景雷总结说,“原来做传统安全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异常事件,另一个就是部门的交叉点。”

温州乐清事件暴露了这两个问题。

滴滴客服负责人刘西帝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事件发生后,客服团队重新梳理了服务和安全体系,安全响应中心升级成独立团队,一线客服一旦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要求在10分钟内迅速上升到安全响应团队,由后者研判危险系数,将风险极高的事件再次上升到应急处置团队,进行分级跟进。

事实上,在每天30万-35万人工侧进线中,只有5000例左右的疑似安全风险事件会进入到安全体系,只有200个左右会被运送到第三级。但客服被要求保持高度警惕,不遗漏一个可疑案例。

人工处理之外,针对行程中的异常状况,如路线偏移既定路线、行程中的异常停留,以及司机在非目的地提前结束订单这三种异常情况,系统新增了自动识别并进行干预。

今年六月的夜里,滴滴监控到一个订单车辆突然急减速,随后出现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停留。系统立刻进行一级响应,在客户端内自动提醒,询问司机和乘客有无安全风险;未得到回应后,系统反应升到二级,自动语音外呼,依然没有响应。紧接着,三级预防启动,线上安全专家介入研判,判断为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并移交给四级线下安全专家跟进处理,最终在事发现场找到了出事车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