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茂垮塌,分众“割肉”,映前广告江湖的“至暗时刻”( 六 )

“相比广告主,很多影院并不会注意场均观影人次、票房大盘总增速这些问题。他们还是会不断抬高价格。对此,广告公司无法中途终止长线合同,否则就要支付违约金。”一位晶茂内部人士有些无奈。

而相比之下,往往在影片上映前两周到一个月时间内才会详细谈投放的品牌主对行业的风向变化感知便要敏感的多,在价格上的调整也会更机动。

一边是投放种类减少、对影院广告时段价格不断压缩的下游品牌主,一边是签了固定合同,成本不断上升的上游影院。中间的广告公司面临着两面夹击,也让不少采买资源出现了长期空置、价格倒挂等现象。

从高调进击到闻风收缩,被“策略”和“基因”压垮的晶茂

倒塌的晶茂,便在不断承受着这些外部问题的重压。而全行业在2016年利好时所采取的扩张策略,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压力,为其之后的路径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在2010年,晶茂和分众晶视(原名央视三维)是平起平坐的两家公司。之后前者被TO C的游戏公司畅游收购,后者被TO B的广告公司分众收购,由于母公司的血统不同,分众晶视比晶茂先天获得更多的支持资源。至2012年晶茂收入降为3000万,而分众晶视快速融入分众广告矩阵收入近3亿。 在映前广告市场突破10亿大关、初露峥嵘的2013年时,晶茂变为一个紧跟老大哥分众的小弟形象。那时候,晶茂在行业的占有率是12%,资源覆盖率远小于龙头老大分众晶视。晶茂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行业第二,一直有明确的策略:跟随策略,即晶茂对分众的已有广告客户采取跟进策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