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成功了吗?( 七 )

其二 , 充电宝的对各类场景覆盖率与数量会越来越多 , 走向饱和 。 根据艾媒数据显示 , 2019年上半年公共场所渗透率已经达到31.3% 。 已经有部分城市表示共享充电宝的分布和投入已经接近饱和 , 后续商家投入要谨慎 。

我们知道 , 共享充电宝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租金 , 它要求高频使用、高客单价才能快速回本 。

在市场扩展前期因为人口红利的因素存在 , 铺设网点少 , 而共享充电宝数量与铺设越少 , 单个充电宝的平均使用率就越高 , 回本周期越快 , 所以它能维持一定的利润 。

但随着共享充电宝数量越来越多 , 单个充电宝使用频次降低 , 维护成本与投放提升的同时 , 盈利没有同比提升 , 问题就会凸显 。 无论是单车 , 还是充电宝 , 在每个线下区域人流量大致固定的情况下 , 其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

以共享单车类比 , 在行业早期 , 摩拜每投放一辆自行车 , 可以获取8个缴纳押金的用户 , 但这是在前期单车投放量足够小的时候 。

但发展到行业后期 , 由于各家投放越来越多 , 每辆单车大概只能获取2~3个单车用户 , 随着投放量持续增长 , 每辆单车覆盖的押金用户在不断稀释减少 , 导致投入产出不对等 , 资金链危机迅速浮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