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谈负利率:金融之殇、财政之机( 十 )

理念的轮回

总结以上分析,无论从实体层面还是金融层面看自然利率,一个共同点是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贫富分化的影响。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演,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一百年前的差不多同一时期,全球面临贫富分化的突出矛盾,当时也发生了贸易问题,在经济陷入大萧条之后美国短期国债利率降到零附近,其引发的理论和政策争议也是和金融、财政联系在一起。

凯恩斯与哈耶克有一个著名的争论,两者都认为金融出了问题,但诊断和给出的药方则有天壤之别。哈耶克认为政府对银行业的干预起了坏作用,尤其是1914年成立美联储为银行业提供了最后贷款人,导致信贷过度扩张,带来结构扭曲,最终是经济危机,所以他主张废除央行,重回金本位制的约束,让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凯恩斯则认为金本位制已经不适用现代资本主义信用市场经济,是“野蛮时代的遗迹”,主张“大政府、大银行”,大政府是指财政,大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加强金融监管。历史选择了凯恩斯。

上世纪80年代全球重回金融自由化,理论上讲是让市场在信贷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但现实环境离哈耶克主张的市场纪律约束更遥远了,银行追逐利润的空间增加了,但享受了更多的政府担保,由此带来的问题可想而知。全球金融危机后,加强金融监管再次成为政策的选择,在美国甚至有人主张狭义银行或回到分业经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