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行业鼻祖,最大的催账团队(13)

2018年,捷信以13.96亿元的净利润,超过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成为消金行业当年的“赚钱王”。与此同时,捷信的风险成本也是逐年上升,从2016的6.5%,上升到2017年8.2%,到2018年的9.5%。

没牌照就没生意

2013年,湖北省经信委曾试图将捷信赶出湖北,原因就在于捷信的高利贷。当时湖北省经信委融资担保服务处处长邹强接受媒体采访时,痛斥捷信利率太高了,“以这样的高利率贷款给学生太没良心”。

他表示,很早就观察到该公司的年贷款综合利率过高,不符合相关规定,并多次催促其离开湖北,不过,捷信却表示收费并不违反相关规定,一直不肯撤离。

在菲利普·克拉托奇威尔看来,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消金公司,捷信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银监会参考了捷信业务模式,制定了最早的消费金融监管条例。捷信与银监会建立了独特的关系。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除了合资企业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新的外国公司被允许进入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

事实上,2010年海南航空也在天津注册了金融公司,试图与捷信拼抢最后一块牌照,最终不敌捷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