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背后的锂电池战争:造车大佬“重金求子”( 八 )

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

频频发生的起火意外,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亦让各界将目光投射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上。

然而,大量丰富的实车运营经验,恰好是市场上诸多动力电池企业的短板。

在电动汽车迅速增长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发生的背后暴露的是当前电池企业和主机厂都在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以获得更多的补贴,却忽视了动力电池最根本的安全属性的问题,而近期频繁的事故出现,理应为国内追求高速发展的电动汽车行业敲响警钟。

动力电池对一个对研发、制造、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体系能力要求极高的产业。从研发到样品到最终的SOP,是需要跨越千山万水的,哪怕是能够投入到最终的量产,对制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动力电池的制造,大多是在微米级的材料上进行操作。无论是浆料的搅拌,还是涂抹、压实,以及后面的剪切,对工艺能力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不一致性,都将影响动力电池的性能,或者是良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