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背后的锂电池战争:造车大佬“重金求子”( 九 )

动力电池的检测标准异常严苛。以电池圈20多年的“老司机”——比亚迪的标准为例,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可以带来更形象的感知:

1. 温度冲击测试,以模拟动力电池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反复暴露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的安全性能。

在这个环节,电池需要经历“冰火两重天”极端温度迅速变化的考验:电池包在-40℃~85℃的极限温度环境中, 30min内实现两种极端温度的转变,且需要在每个极端环境中保持至少8h,循环多次。试验结束后电池包无泄漏、着火等现象,且绝缘电阻≥5000Ω/V才算是通过测试,这远高于国标要求的100Ω/V。

2. 挤压测试,验证要求挤压力能达到100KN,这相当于一头大象重量的挤压,亦或是相当于一辆满载乘客和行李的12米大巴撞击时的挤压。

工程师们为每一个电池包采用了独特的防撞设计,高强度铝合金托盘及蜂窝结构的加强边框保证电池包碰撞和挤压时不受破坏,试验结束后的电池包无着火、爆炸等现象才算是考试合格。

对安全的极度敏感和行业不确定性的增加,正在让电池行业经历惨烈的洗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