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摧毁与重塑中国的电影生态(12)

\n \n

这种情况下 , 观众的诉求也是被忽略的 , 影院排片和口碑几乎毫无关联 。 早些年影评网站并不出圈 , 无论豆瓣、时光还是迷影等网站 , 更多是影迷自己交流的小众网站 , 普通的消费者往往会根据影片是否是好莱坞大片 , 以及有没有明星或者著名导演来选择是否进电影院 。

\n

观众的诉求被忽略 , 电影的宣传也是套路化的刻板动作 。 线下的宣传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电影院及周边、或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比如地铁站、公交车站)做一些展板、海报 , 线上的宣传就是在传统的纸媒和门户网站“发稿” 。

\n

拷贝时代的结束 , 影院的集中和影投化 , 使得过往B2B的宣发模式开始摇摇欲坠 ,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 , 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的崛起 , 开始让消费者在选择电影时有了可参考的内容 。 2011年 , 微博大爆的《失恋三十三天》拿下3.6亿票房 , 一部小成本影片成为当年全国票房第八名 , 让电影人第一次认识到了社交媒体的力量 。

\n

第一次因为口碑而大爆的影片是2012年末的《泰囧》 。 彼时的徐峥王宝强都算不上一线的电影咖 , 但是电影初期超高的口碑和评分在豆瓣、微博和刚刚兴起的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不断发酵 , 助推影片排片和票房一路上扬 , 最终上映三周就成为中国第一部票房过10亿的国产电影 。 网络“口碑”对电影票房的威力 , 初次显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