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摧毁与重塑中国的电影生态(11)

\n

但这只是互联网进攻的起点 。

\n

2、野心

\n

如果说 , 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在票补投入的真金白银 , 在初期看起来只是改变了观众的购票渠道和购票价格 , 但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和电影宣发的路径被彻底改变 , 互联网企业才开始展露他们的野心 。

\n

在电影中下游进入数字化之前的胶片时代 , 电影的发行是一个实打实的“动作” , 而不是现在的“宣发”概念 。

\n

早年的电影发行 , 可以看做是一个发行方和影院经理的B2B生意 。 在发行还是发送拷贝的年代 , 发行的成本非常高 , 2000年初一个拷贝的价格就能达到上万元 , 因此即便是大片也难以同时产出足够拷贝(1000个拷贝就意味着仅仅拷贝费用就需要上千万) , 加上当年优质电影少之又少 , 在热门电影上映时 , 拥有拷贝的发行方有着“把拷贝给谁、给多少”的“生杀大权” 。

\n

热门影片之外 , 主动权又会回到影院经理手里 。 一直到2010年之前 , 中国院线、影投的集中度还非常低 , 正在上映的影片在影院里排多少 , 完全是影院经理自己来决定的 , 如果不是“供不应求”的好莱坞大片或者是竞争激烈的档期 , 发行方需要“求着”影院经理来多排片 ,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一杯酒换一场排片”的发行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