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瑞幸挣扎、喜茶徘徊,但是它们依旧昭示着新内容战略( 三 )


行业风口红利是消费群体分布变化的结果,如今,中国消费群体整体呈现了“纺锤形”结构,即高客单价人群与低客单价人群较低,“中产”消费群快速崛起。对应到新茶饮行业的价格带中,传统15元以下的现制饮品,已经逐渐升级到25-35元的客单价区间内,与此同时,过往通过奶粉、茶粉冲泡的饮品制作方法,也升级为鲜奶、鲜泡茶制作。
不过,真正给新消费带来无限想象空间的,很可能源自于瑞幸咖啡的品牌打造方法论。
瑞幸的商业模式完全跳出了传统的线下商业,更多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行行业改造,无论是当年的“无限场景”还是“流量池”,都突破了线下商业思维的限制,同时也跳出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模式,算得上一场跨维打击。尽管瑞幸被爆出各种各样的财务问题,但这也都是后话了。
整体梳理下来,瑞幸咖啡商业模式中有几个点值得新消费品牌关注:
第一,用资本换时间。瑞幸通过大量的补贴换回了市场份额,极大地压缩了线下布局的时间,试图快速确立行业优势地位,构建竞争壁垒;
第二,用产品换用户。瑞幸咖啡产品口感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来看可以说产品口感上从未达到喜茶当年芝士奶盖茶的口碑高度,但产品只是“交个朋友”,用户粘性与广大的“流量池”快速被构建出来;
第三,用数据换效率。在拥有大量的线下连锁门店、大量“流量池”内的用户数据之后,瑞幸咖啡能够通过大数据不断进行供应链的优化,以及内部的降本增效,从而最终跑通商业模型。
所以现在不妨思考一个问题,瑞幸咖啡产品难道真的那么好喝?当初资本市场认同瑞幸的是什么?
归根到底,市场认同瑞幸的还是其背后覆盖的人群,这是一部分最为核心、也最有消费潜力的目标客群,光是这一点就能带来巨大的商业想象力。
再看新茶饮品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喜茶通过品牌IP授权,就可以实现年收入过亿。那么其他合作品牌看中的是喜茶产品好喝吗?并不是,而是喜茶品牌所拥有的IP能量和背后的人群。
那么,除了产品本身、靠卖一杯一杯的果汁赚钱,新茶饮还有什么样的商业想象空间?
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瑞幸咖啡的打法、模式都不是传统的线下零售,而是通过互联网的打法进行线下零售商业改造。为什么这套互联网打法能够奏效?并且特别是在今天能够奏效?
因为如今数字化的基础建设已经完善,商业模式的升级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节点。数字化的基建听上去比较笼统,但实际上更新了多种商业结构和关系:
1.新的品牌与用户关系
传统用户与品牌关系是消费者与产品供给着的关系,这就导致品牌在运营过程中过分聚焦最终的销售额,所有的内部管理体系、组织架构,都是围绕这个指标构建出来。
但如今,品牌能够通过社交媒体、“流量池”与用户进行更深度的互动,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品牌可以不断找到业务的第二曲线,延展出新的业务。因此,未来的品牌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应该要围绕长期的用户互动关系而构建出来。
2.新的流量与品牌关系
传统的线下商业很少出现“流量”这个词,当时线下门店更多依赖于周边自然客流而构建商业模型,因此选址非常重要。但今天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门店是自带流量的,让大量用户从远方前来打卡。网红店与隔壁的普通门店,客流量可以相差数十倍,这就是新的变化所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选址这件事。
因此品牌不仅需要着眼于线下的传统流量,更要去挖掘、构建自身的“流量池”,甚至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自带流量的品牌,通过聚合用户的注意力,来获取商业上的突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