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同文馆风波:中日教育的天壤之别( 三 )
自诩国内懂洋务惟“区区一人”的郭嵩焘当时闲居乡里,他在冷眼旁观了这次争论后也是气不打一处来 。在他看来,双方“用意不同而同一懵懂,如群盲相遇于道,一无所见” 。特别是奕派,郭嵩焘的批评更加严厉,认为其原奏立言悖谬,“无一语不足喷饭”,而其所奏章程,“阅之不胜骇叹” 。郭的理由是,奕的办法流露出“取媚洋人”的倾向,“以洋人所授之业为升阶狎侮士大夫,流俗之所争趋,君子之所深耻”,而章程中的“拘禁之令,出入有制,而月一加考试”的办法,是用“督教童蒙”的方式来对待“翰、詹事清贵人员”,这无疑是一种侮辱 。更为不智的是,折中称“欲严课程,必须优给廪饩;欲期鼓舞,必当量予升途”,这无异于以“奖叙利禄之名”诱导,为标榜“重气节而轻名利”的士人所不耻 。
同为帝师的翁同龢虽也保守,但对于这场风波的无厘头颇为不屑并讽之为“朝堂水火,专为口舌相争” 。在他的日记里,翁同龢记录了一副嘲讽同文馆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有好事的士大夫们挖出“同文馆”的“同文”二字,说它“未同而言,斯文将丧” 。更有人指责奕的创议引诱儒生为鬼子门徒,所谓“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
大体而言,当时的一般士人对西方科技可谓懵懵懂懂甚至是一无所知 。晚清大学者王闿运在《论夷务疏》中提出的高论即足以令人喷饭:“火轮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 。船以轻捷为能,械以巧便为利 。今夷船煤火未发,则莫能行,炮须人运,而重不可举,若敢决之士,奄忽临之,骤失所恃,束手待死而已 。又况陆地行战,船炮无施;海口遥攻,登岸则困蹙而击之,我众敌寡,以百攻一,何患不克 。……故机器船局,效而愈拙 。”
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文馆风波”并非奕与倭仁的个人政争,而是中西文化的首次交战 。在这场风波中,因参与的人都是朝中重臣,其争论的效应也由此扩大数倍 。就学说而言,倭仁之见仍为传统的治国观点,其对列强的压迫及千年之变局的到来浑然不觉或有意视而不见;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奕的方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在对付倭仁的办法上,实在有失大臣之体,有耍小聪明之嫌 。
事实上,奕?建议同文馆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甚至从“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等官”中选取学员的做法,不仅急功近利,而且冒进过甚 。这些读书人功名已高,多数人盼官心切,科学素养和培养前途几乎无从谈起 。最好的办法,是从秀才中考取人才,并在各省普设新政学堂,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西方科学教育和研究,假以时日,循序渐进,或能有所成就 。如此一场乱辩,洋务派没有在舆论上真正把保守主义驳倒(甚至让更多士人加入了反对阵营),由此也未能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形成学习大潮 。就此而论,这场争论实际上没有真正的赢家,两败俱伤之下,国势依旧沉沦 。
由于招不到好学员,京师同文馆对馆内学生待遇极优 。京师同文馆出身的齐如山对当年“母校”的典故知之颇详 。据他回忆,当时馆中伙食好得不得了:平时吃饭,六人一桌,四大盘、六大碗;夏天另添加一个大海,还有荷叶粥、果藕等等;冬天虽无大海,却增加一个火锅,还分什锦火锅、白肉火锅、羊肉火锅三种,各种羊肉片、鱼片、肝片、腰片及鸡蛋、冻豆腐、佐料等等,应有尽有,吃不够还可再添 。当时的正阳楼饭馆也不过如此 。更绝的是,非但学生如此,就算有熟人来,也可以留饭,随意点菜,一文钱都不用花 。
推荐阅读
- 电商|寺库身陷破产风波,奢侈品电商还玩得转吗
- 电子书|Kindle国内再遇风波,或退出中国市场?
- 偷税风波|薇娅“偷税风波”后 直播电商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 一场风波|接二连三的出事,拼多多出了什么问题别让人们的担忧成为现实
- lock|1.5万商标被废风波未平,多个卖家再遭侵权投诉
- 论文|知网侵权风波,郑州市民也“中招”了 有作者认为知网这种“无本万利”的生意该歇歇了
- 欧莱雅|薇娅风波内外
- 流量|成也流量败也流量,被网红种草的高端羽绒服,加拿大鹅的退货风波
- ken|风波再起,Arm中国吴雄昂把3名接替者告上了法庭
- 温州|雪梨风波后续:疑全网封杀,淘宝店也被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