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同文馆风波:中日教育的天壤之别( 四 )
但就这样,同文馆仍招生不畅 。据齐如山回忆,“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 。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在汉人一方面,政府无法控制,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 。……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 。”[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第29页 。]
相比于同时期的另外两所学校,上海的广方言馆及广东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尽管地位更高,但成绩上并不出色 。同文馆之所以难出成绩,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不但吸走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就连同文馆学员也难免受到影响,甚至有再行投入科考者 。如后来中进士、点翰林的汪凤藻即江南制造局下译学馆出身,而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后留学英国大翻译家严复也先后参加过几次科考,可惜均以失败而告终 。
京师同文馆的萎靡不振,与奕、倭仁当年的那场争论无疑是密切有关的 。但可惜的是,这场无谓的争论未能确立同文馆乃至新式教育的方向,反而错失了它的目标 。京师同文馆原本应该发展成为“皇家学院”并为全国的新式教育树立典范,但直到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之前,它的贡献与其地位、投入相比都是极不相称的 。然而这又是谁的过错呢?
以识字率而言,晚清时期不能说高但也不算低,但和数十万乃至百万计的村塾、书院相比,同光时期所办的新学堂只能说是屈指可数 。除前文提到的同文三校(语言类为主)外,当时所办的西学馆不到十家(金陵算学馆、湖北方言及自强学堂、川东洋学馆、台湾西学堂、吉林表正书院、珲春翻译俄文书院),其他新学堂则大多为军事类 。除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所办学堂外,李鸿章所办的北洋系学堂有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及电报、水雷、鱼雷、枪炮、医学堂等 。南洋系也办有江南水师学堂、金陵同文电学馆、江南水雷学堂,广东则有实学博学馆及水陆师学堂、水雷鱼雷学堂、电报学堂,加上海军衙门所办的昆明湖水师学堂,全国的洋务学堂加起来也不过30余所(其中还有短期办学的) 。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与中国同时期的新学堂数量之少、成效之低相比,日本的教育成就堪称显而易见 。“维新三杰”之一木户孝允曾说,“牢不可破之国基者,惟在于人 。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惟真正在于教育而已” 。这一结论,也是岩仓具视考察团在欧美游历后的共识 。1872年,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并制订了规模宏大的普及教育计划 。
按此计划,日本分八个大学区,每学区设置一个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为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又分为120个小学区,设小学一所 。如此,全国共有大学8所,中学256所,小学53760所(由于脱离实际,计划后来有所修改) 。学制发布第二年,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1879年,小学达28025所;1883年,小学在校生323万,入学率超过50%;1895年,小学入学率升至61%;1900年后,根据新颁布的《小学校令》,小学免收学费,1907年开始又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入学率已接近98% 。[ 孙仁宗:《日本:骤兴速亡的帝国》,第85页 。]
推荐阅读
- 电商|寺库身陷破产风波,奢侈品电商还玩得转吗
- 电子书|Kindle国内再遇风波,或退出中国市场?
- 偷税风波|薇娅“偷税风波”后 直播电商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 一场风波|接二连三的出事,拼多多出了什么问题别让人们的担忧成为现实
- lock|1.5万商标被废风波未平,多个卖家再遭侵权投诉
- 论文|知网侵权风波,郑州市民也“中招”了 有作者认为知网这种“无本万利”的生意该歇歇了
- 欧莱雅|薇娅风波内外
- 流量|成也流量败也流量,被网红种草的高端羽绒服,加拿大鹅的退货风波
- ken|风波再起,Arm中国吴雄昂把3名接替者告上了法庭
- 温州|雪梨风波后续:疑全网封杀,淘宝店也被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