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夏晓虹谈梁启超书生从政( 三 )
对大多数人来说,梁启超最出彩的政治表现应当是在袁世凯称帝后,先是他那篇著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而后又是他的弟子蔡锷在云南的起兵 。梁启超和袁世凯的关系如何?有一种疑问是,梁启超长期是立宪派,为何不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呢?
夏晓虹:袁世凯一向被认作是出卖康、梁等人,使得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的罪魁,改良派对他的不信任由来已久 。但民初的政局乱象,梁启超又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收拾 。因此,归国后,一度与袁氏合作,才有了上述并不成功的从政经历 。而一旦袁世凯想要复辟帝制,龙袍加身,从梁启超“只问政体,不问国体”的立场看,既然破坏现有国体必定造成社会动荡,那么,如同在晚清君主制下反对共和一样,他对这一次的国体变更自然也持反对态度 。特别是,由君主立宪到共和虽然躐等,毕竟还是顺应世界潮流;而由共和制退回到君主制,则是历史的倒退,在所有方面都突破了梁启超关于国体问题的底线 。更何况,袁世凯的称帝也预示着专制时代的到来,严重危及梁启超最关心的立宪政体,因此,他必然起而反对 。
1917年年底,梁启超退出政坛,并且将其政治生涯反思为“从前迷梦的政治活动”,是什么导致了梁启超在政治上的心灰意冷从而彻底告别政坛?
夏晓虹:梁启超1917年的辞去财政总长,其实是和内阁总理段祺瑞共进退,类似内阁总辞,本来也很正常 。只是,梁启超已是两度出入官场 。在内阁如走马灯一样变换的北洋时代,他希望推进的政体改革自然无从着手 。原本就在“学问”与“政治”两种兴趣间挣扎的梁启超,又由他的从政实践中发现,他更适合做“理论的政谭家”,而不适应“实行的政务家”角色 。这一次的辞职,于是正好可以作为梁启超退出政坛的契机 。当然,这不意味着他此后不再就政治问题发言 。
1920年,梁启超出版了《欧游心影录》,政治观点似乎又发生一次大的转变?怎么看待此次转变?
夏晓虹:梁启超1918年底的欧游,正好赶上巴黎和会召开 。他以私人身份,进行民间外交,及时向国内通报和会的进展及中国利益被牺牲的细节,引发了“五四运动”,梁启超也由此开始转向对国民运动的重视 。不过,这还不是《欧游心影录》所要记述的内容 。
欧游对于梁启超最大的启示与影响是在文化观的转变 。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梁启超从前期的尽力输入西方文化,转向后期以发挥中国固有文化为重心 。故1920年3月归来,梁启超最初发表的欧游感言即强调:“考欧洲所以致此者,乃因其社会上、政治上固有基础而自然发展以成者也 。其固有基础与中国不同,故中国不能效法 。”何况欧洲已出现病态,中国更应该独立探求,进而以中国文化救世界 。不过,梁启超的归去来并非简单的复旧,他在《欧游心影录》中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与其他文化包括西学化合,生成一个新文化系统 。
就像您的新书标题说的,梁启超一直“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 。有一种说法是,梁启超是在政治上失意,才转而投身学术的 。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是因为梁启超告别了政治,才成为了我们现在更为熟悉的梁启超,也就是那个清华四大导师的梁启超,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梁启超 。
夏晓虹:前面已经说明,梁启超内心一直存在治学与从政的矛盾冲突 。尽管对两者都有兴趣,但如果细加区分,梁启超的介入政治,可以说是“不忍”之心的表现,救国始终是他自觉的责任;而他的研究学术,则纯粹出于不可遏制的冲动,是他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因此,不能说梁启超是因为政途失败才转向学问,也不能说由于放弃了政治活动,才成就了他的学者形象 。就最终的结果看,政治与学术,对于梁启超来说,其作用恰好是相反相成 。没有政治关怀,梁启超无法写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这批贯穿“新民”思想的史学名著;而没有学术视野,梁启超只能成为众多政客中的一个,其百年前的政治言论也不会至今仍被人追怀,并越来越显示出持久的价值 。
推荐阅读
- 手机银行|漫谈金融产品数据可视化
- 快递|快递客服外包公司怎样与甲方谈?
- 棒球|苹果加码流媒体内容布局 与MLB进行转播权谈判
- 腾讯|被约谈点名,坏消息一个接一个,马化腾还扛得住吗?
- o2o|恒腾网络:已与腾讯计算机就多款游戏产品的合作正在洽谈之中
- 收款|微信支付谈收款码新规过渡期:目前个人和商户收款码都能正常使用
- 收款码|微信支付谈收款码新规过渡期:目前个人和商户收款码能正常使用
- 销售额|从AIPL到GROW,谈互联网大厂的营销分析模型
- 内容创作|谈谈我的内容创作之路:从起点到征程
- 大众点评|王兴跟张一鸣不谈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