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户|这家公司不要大客户,不做大集团,究竟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做的?
核心提示
这家公司不要大客户,不做大集团,甚至把公司“瓜分”成一块块小的创业矩阵,其中有何玄妙?其掌门人,要让自己的思维活力永远保持在25岁,他究竟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利他就是利己”这句话背后的商业哲学,在这里又怎样充分实践?
文:朱冬 责任编辑:辛国奇
来源:中外管理出品《“中国造隐形冠军”的9个传奇》
作为隐形冠军获奖企业,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与双童吸管的名字几乎是分不开的。外界对他的描述大都是:“吸管大王”“二十多年只专注一根吸管,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把每根只赚几毫钱的吸管做到了几亿产值,成为全球最大的吸管生产企业”……
但今年54岁的楼仲平,更喜欢称自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年轻人”,他玩抖音、拍视频,微博有40多万粉丝……定位自己于“不做资本家,做实业家”的楼仲平,每周都要出去讲几次课,坚持学习读书,学杜拉克(也译作德鲁克)管理,越来越像一位学者,一位思考型的企业家。虽扛着隐形冠军企业的荣誉,却深感如履薄冰,时常在思索隐形冠军企业的天花板,并寻求突破。
细细想来,14岁就从“鸡毛换糖”的卖货郎干起,后又在租来的两间民房用一台半自动设备起步,在辛苦一年所得利润还不及厂房租金的时候也未曾放弃;每根吸管平均售价8厘钱,每根只赚几毫钱,却做成几亿产值,公司成为入选MBA的经典案例。
被楼仲平称为“外人看不懂”的双童吸管成长故事,精彩又有味道。
夺冠的“基因”:能吃苦、不服输
和很多低调的隐冠企业一把手相比,作为由《中外管理》发起评选的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获奖企业老板的楼仲平,却是一个爱分享,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并不抗拒和媒体打交道的人。这种分享型的性格,或许和他早期“鸡毛换糖”的卖货郎经历有关。
兴许地域差异,大部分人不懂得什么是“鸡毛换糖”。明末清初年间,浙江义乌人就开始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用“鸡毛换糖”换取蝇头小利,这也是义乌人最早的经商启蒙。“鸡毛换糖”精神激励着义乌几代人,也推动着义乌成为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城。
1979年,14岁的楼仲平辍学,小小年纪就随父亲来到江西做起鸡毛换糖的行当。“鸡毛换糖”的地区主要是偏远山区,道路崎岖,路途艰险,三兄弟加上父亲,4个人挑着“货郎担”每天翻越百里路去营生。
由于挑“货郎担”只在春节进行,平常没得挑。所有的挑货郎们通常是腊月二十左右出走,元宵前回到家乡。这期间每天挑一百多斤的货物,走几十公里山路,晚上十点钟回到住处,脚上都是磨烂的血泡,要是遇上下雨天就会浑身湿透。
“但是我没感觉到痛苦,因为家里没饭吃,这样总比饿肚子好,对吧?”从极端贫穷当中走过来的楼仲平,造就了后来做事不怕苦、不怕难的性格。
1990年,义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了10亿元。同年,楼仲平回到了义乌,结束了他的货郎生涯,在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望江楼市场租了半个摊位,卖当时刚流行的日用品:塑料杯、一次性筷子、纸杯、吸管等,开启了小商品的销售之路。那时候为了挣五毛钱,他可以骑6公里的三轮车去送货。
半年下来,楼仲平就做到了百货行业700多个摊位中的No.1,最好的时候,一月能挣一万多块钱。
1993年年底,恰逢一个做吸管的老板想把手上做吸管的机器卖掉转做其他生意。这触发了楼仲平的兴趣,他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可以生产吸管呢?”——于是楼仲平决定放弃原来的日用百货批发生意,去生产原来在摊位经销的塑料吸管,成为了义乌“贸工联动”的第一批企业。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马化腾|刷屏!马化腾: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随时可以被替换
- 阿里|胡润公布全球公司排名,马云创始人头衔也被剥夺?
- 业务|哈啰出行新公司业务含小客车租赁
- 快递公司|网购退货的时,卖家为何总是要强调不要发顺丰?总算明白了
- 快递|快递客服外包公司怎样与甲方谈?
- 腾讯三家公司|腾讯三家公司起诉“腾讯分分彩”侵权获赔 100 万
- 起诉|腾讯三家公司起诉“腾讯分分彩”侵权获赔 100 万
- 快递公司|没人“送货上门”了,派费却涨了?快递员抱怨不赚钱,钱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