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水生无脊椎动物蜇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海洋有毒无脊椎动物约有300余种主要属于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 。 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门类中也有些有毒种属 。
一、有毒腔肠动物类
1.水母
水母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门中的一员 。 腔肠门是动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主要分为水螅虫纲、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 。 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过200种的水母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100m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影踪 。 在南海代表性的有单列羽螅、黄斑水母、仙游水母、岩沙海葵等 。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水母在我国东南沿海分布广泛主要有毒水母为立方水母与僧帽水母(图26-3)水母早在六亿五千万年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水母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水母的触手可以延伸约10m远在分类上有些属于水螅虫纲有些属于钵水母纲其生活史中几乎所有种类都有两型即水螅型和水母型并有两型在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之间的世代交现象而我们常见到的水母即是有性的水母型 。 水母螫伤是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伤 。 水母具有特殊的刺毒装置—一刺丝囊刺丝囊既是有毒水母的防御装置也是其进攻的武器可进行主动性攻击囊内渗透压可达1.4×10Pa遇到刺激时可将刺丝猛烈地冲出同时释放有毒液体囊内其刺丝上附有倒刺结构刺入机体后便无法拔除 。 刺丝囊内主要毒性成分除了有类蛋白和多肽等多种有毒酶类之外还有四氨络物、强麻醉剂、5羟色胺、组胺致痛剂等物质可引起炎症反应、变态反应及复杂的中毒反应 。 水母毒素具有溶血、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肌肉毒性、皮肤坏死作用影响离子运转以及酶样活性等作用 。
由于水母蜇伤所引起的临床表现轻度蜇伤仅出现局部症状中度或重度蜇伤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
(1)临床表现(局部):蜇伤后局部症状立即有触电样刺痛感局部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瘢痕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犹如鞭痕瘙痒明显 。 严重致伤或有过敏体质者立即出现红斑、风团块、水疱、瘀斑甚至表皮坏死等且可剧痛难忍继而全身皮肤潮红、奇痒等 。 一般经过10~20d可痊愈
(2)临床表现(全身):全身症状中度或重度蜇伤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即可相继出现全身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系统为自觉不适、头痛、冷或热感眩晕、运动失调、痉挛性或弛缓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谵妄、晕厥、虚脱或休克重者死亡 。 循环系统有过敏反应、溶血、心律失常、心率减慢、低血压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 运动系统出现弥漫性肌痛关节痛、背痛、肌肉痉挛及腹直肌强直等 。 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腹泻、吞咽困难及唾液分泌等眼结膜炎、球结膜水肿、角膜溃疡、羞明及流泪等其他可有过敏性肺水肿、过敏性休克、急性肺心病及肾衰竭等
(3)治疗:根据相关水母皮炎文献报道水母皮炎的治疗分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治疗方法有抗炎、抗过敏、局部止痒和止痛等对症疗法
①局部治疗 。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蜇伤皮肤后是重要、最有效、最可行的急救方法就是立即除去附着在表皮的残存刺胞 。 方法为:用干布或干沙将局部用力擦拭干净把那些尚未释放的刺丝囊彻底清除以防伤情进一步加重 。 若伤者在海中找不到干布或干沙可用湿布或湿沙也可用木片把附着的刺胞刮除或搓掉但效果较差 。 随后用海水冲洗蜇伤处勿用淡水因其容易激发未发射出的刺丝囊 。 可用温水(40℃)浸泡伤口或蛰伤皮肤不宜冰敷 。 对于救护者应戴手套以免在救护的同时发生自己被蜇伤 。 口腔若被蜇伤立即用任何可获得的饮料反复漱口 。 眼部被蜇伤后用大量淡水冲洗 。 近年文献报道常用外治的西药主要是碱性溶液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碱性溶液可中和呈酸性的水母毒液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作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水母有毒刺丝囊的释放如氨水5%碳酸氢钠溶液、10%碳酸氢钠溶液、碘酊、乐液(哈西奈德溶液)、1%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塞米松霜等 。 常用外治的中药有:食醋、明矾水、炉甘石洗剂、季德胜蛇药膏等 。 明矾水冷湿敷可能凝固毒素蛋白、收缩扩张的血管、起到收敛的作用 。 用马齿苋、穿心莲、龙胆草治疗水母皮炎效果较好
推荐阅读
-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 上层是淡水,下层却是咸水,努乌克湖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湖下湖?
- 一次性能吞下几十个人,堪比霸王龙,恐怖的海洋生物你知道多少?
- 三颗心脏九颗大脑,进化到极致的它们,为何无法产生文明之光?
- 一年移动不到5米,12年交配一次,它是地球上的“懒王”
- 霍金预言人类必须在100年内离开地球,我们该怎么理解?
- 美女迷上鱼?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拍到罕见毯子章鱼,雌性大雄性万倍
- 光遇:刚加白鸟就被拉黑?可能是租来的号,日常清空星盘
- 乌龟,到底为什么?成为了生物学家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