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旅鸽、猛犸象……我们真的能「复活」灭绝物种吗?( 二 )


另一方面 , 少数外来入侵物种正在以强大的生命力挤占地方特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 导致许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 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态群落组成开始变得相似(均质化) , 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变得像城市绿化带一样单调 。
我们有可能复活灭绝动物吗? 时至今日 , 每年依然有 200~2000 个物种走向灭绝 ,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
人类当然有办法减缓这一趋势 , 比如停止破坏动植物栖息地、预防引进侵略物种、治理污染等;但很明显 , 我们对此不太上心 。 说到底 , 消失的物种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 , 而每时每刻都有很多其他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处理 。
「灭绝动物」这个词 , 与其说会唤起我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 , 不如说更容易让人联想起飞奔的猛犸象和霸王龙 , 毕竟前者拍出来会是叫好不叫座的自然纪录片 , 而后者拍出来则会是票房 16 亿美元的《侏罗纪世界》 。

▲《侏罗纪世界》剧照
不过 , 复活灭绝物种确实不只是电影与游戏的题材 。 基于被科幻作品激起的幻象以及对新技术应用的期待 , 还真有人严肃考虑过将灭绝动物们重现于世: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一技术 , 就可以部分弥补物种灭绝带来的遗憾 , 甚至让一些对生态有着重要意义的物种重生 , 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产量 。
那么 , 复活灭绝物种这个想法靠谱吗?
好吧 , 想要复活那些消失的物种 , 首先要得到它们的 DNA , 这事说难也不难:DNA 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子 , 半衰期可长达 500 年 。 不过 , 这个时间与地球漫长的生物史相比几乎不值一提 。
一般认为 , 经过百万年的降解后 , 提取 DNA 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 这就排除了我们未来哪天被奔跑的霸王暴龙吃掉的可能性 。 不过 , 灭绝时间距今较近的猛犸象、剑齿虎、渡渡鸟、旅鸽乃至尼安德特人在理论上仍然可以被复活 。
微生物污染也是个大问题 。 事实上 , 在生物样本中提取的大部分 DNA 都不属于原主 , 而属于在遗骸上繁殖的微生物 。
一个例子是 , 古人类学者曾尝试从一具 4 万年前的田园洞人遗骨上提取 DNA , 结果发现里面只有 0.02% 属于尸骸的主人 , 其余都是微生物们的「遗产」 。 即使借助一些近年来帮助分子人类学突飞猛进的新技术 ,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一问题 , 想要完整修复出灭绝动物的基因组在当前还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
即使提取到了相对完整的 DNA , 也不代表可以 100%「复活」灭绝物种 。

▲ 复活猛犸象的技术方案 。图片来自:PA Media
真正的「生物复制」需要活细胞 , 而灭绝动物显然提供不了;但「曲线救国」还是可行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 , 我们能将灭绝动物的基因与它们现存近亲物种的基因融合 , 再植入到近亲物种体内 , 让它们作为「代理孕母」生下改造后的物种 。 用这个方法自然得不到血统纯正的猛犸象 , 但至少可以得到一只长得很像猛犸象的亚洲象 。
考虑到生物复制 , 也就是「去灭绝」(de-extinction)的难度太高 , 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 那至少还有一种更容易取得成功的方法 , 那就是通过人工选育 , 将现存物种选育成已经消失的同类亚种 。
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就是斑驴的复活 。 早在 1883 年灭绝的斑驴模样独特 , 就像是只有前半身有斑纹的斑马 , 它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物种;但南非博物学家莱因霍尔德·劳(Reinhold Rau)分析标本发现它只是草原斑马的一个亚种 , 那么 , 让斑驴重现于世理论上就是可能的了——只要选育出后半身没斑纹的斑马就是了 。
用莱因霍尔德·劳的话来说:「斑驴之所以是斑驴 , 因为它看起来就是那样 , 而如果你能繁殖出一种动物看上去就是那样子 , 那它们毫无疑问就是斑驴 。 」

▲ 此时此刻 , 还有许多像华南虎一样等待拯救的物种 。图片来自:Wikimedia Commons
正因如此 , 他在 1987 年牵头发起了 「斑驴计划」 , 致力于选育出长得像斑驴的斑马 。 到 2013 年 , 选育出来的第五代斑马已经褪去了后半身的斑纹 , 换句话说 , 人类已经重新创造出了「斑驴」 。
复活灭绝物种 , 不如保护现存生物 复活灭绝物种的计划听上去很不错?那一定是没有花你的钱 。
正如批评者们所说的 , 物种「去灭绝」在经济上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 。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官网的说法 , 目前世上有超过 4 万个物种面临着灭绝威胁 , 与其花大钱去复活消失的物种 , 不如将资金投入到保护现存物种的工作中 。 毕竟 , 复活一个物种的花费 , 完全可以用来挽救多得多的现存物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