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地方政府债务约束( 四 )


所以 , 中国未来必须大力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实现“长期金融为主 , 短期金融为辅;资本金融为主 , 货币金融为辅;股权资本为主 , 债务金融为辅”的市场结构 , 大幅强化长期金融、股权金融 。
金融常识告诉我们 , 债务问题不只是数量和价格问题 , 而更是期限结构问题 。 构建长期化、资本化、股权化——高品质的金融市场 , 应是中国摆脱债务杠杆过高的关键手段 。 国开行原董事长陈元在多个场合表示 , 基于债务杠杆过高的现实 , 未来全球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债务金融转向股权金融 。 他希望中国现任金融管理者能够看到并抓住这个机会 , 大力发展股权金融 。
传统货币的认识缺陷
如何发展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股权化?现代货币研究认为 , 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对货币的传统认知 。 传统货币主义认为 , 货币是人类为了方便商品交易而“自然内生”的交易媒介 , 所以政府、中央银行都必须尊重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内生性 。 从历史上看 , 贝壳、金银铜等之所以都能充当货币 , 表达的就是货币的内生性 , 只要这个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内 , 可被公众普遍接受 。
正是依据上述认知 , 20世纪70年代以后 , 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开启了“单一盯住通胀+单一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方式 。 这种方式的实质内涵是:必须限制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也称“外生货币”) , 而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货币供给 , 应当主要依托商业金融信用去创造 , 从而维护货币的内生性 , 也就是 , 依托货币乘数的上升(内生货币扩张)去增加M2供给 。
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 这实际告诉我们 , M2的增长取决于两个因子的变动:一个是基础货币数量 , 一个是货币乘数高低 。 在央行保持发行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 M2增长完全可以依托货币乘数的不断提高去实现 。 货币乘数是什么?它实际是银行在“贷款转化为存款、存款再转化为贷款”过程中 , 把1元基础货币放大多少倍 。
但现在 , 货币单纯作为交易媒介的认识已经受到挑战 。 (1)依托货币乘数上升(内生货币扩张)去增加M2供给 , 等于将货币发行权让渡给了商业金融机构 , 这完全背离了现代国家政府主权支撑货币信用的基本原则;(2)依托货币乘数上升(内生货币扩张)去增加M2供给 , 等于通过不断放大货币杠杆去满足货币需求;(3)依托货币乘数上升(内生货币扩张)去增加M2供给 , 央行难以控制 , 当金融杠杆高到一定程度 , 很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 这也是金融危机周而复始的根源所在 。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挑战 , 我们不妨把目光集中于货币乘数 。 依据货币理论 ,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流转速度” 。 货币乘数越高 , 意味着货币流转速度越快;货币流转速度越快 , 意味着货币流转周期越短;货币流转周期越短 , 意味着金融越是短期化 。 如果我们基于“货币仅为交易媒介”的传统认知 , 金融短期化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 因为 , 在商业交易的过程中 , 货物流和资金流的错位(比如企业应收、应付款项) , 其存续期限大都是一个季度或半年 , 最多不过一年 。 所以 , 金融期限只要能够满足这样的债务期限就足够了 。
但是 , 现代经济是否只有商品交易?货币是否仅仅满足交易即可?对美国而言 , 其经济构成以消费、服务和金融为主 , 这样的经济构成对资金期限的要求可能并不十分苛刻 。 更何况 , 美国还可以依托货币霸权通吃全球资本 , 用以发展科技 。 但对中国——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发展中国家 , 这可行吗?尤其是对一个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基础设施的国家 , 其建设期很长 , 收益期更是动辄需要5年、10年 , 甚至更长 , 短期化的金融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经济需求?
近年来 , 中国基建重点已经转向中西部地区 , 那里很多地方崇山峻岭 , 铁路公路建设期、收益期更是长得难以想象 , 而且成本极高 。 这样的项目在资本主义国家根本无法想象 , 但社会主义中国 , 政府必须让西部老百姓获得脱贫致富的机会 , 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 但问题是 , 中国金融有没有能力支撑这样的投资?
毫无疑问 , 在金融短期化的背景下 , 以短期负债去对应长期投资 , 这叫“投融资期限错配” , 其中蕴含着流动性风险 , 而流动性风险则是一切金融危机的源头 。 比如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 , 表面看是货币大幅贬值的危机 , 但实质却是政府应对外债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