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地方政府债务约束( 六 )


建议方案:央行“表外背债”
总体原则是:在强力的财政预算约束、收支约束 , 并堵住通胀路径的前提下 , 通过特殊设计的货币制度安排 , 帮助地方政府尽快卸掉部分债务包袱 , 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部分利息支付压力 , 乃是中国“稳经济”的当务之急 。
具体设计思路是:中央银行“表外背债”、中央政府预算付息 , 央行表外所背债务 , 依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逐步纳入央行资产负债表 , 以此逐步达到“提高基础货币、降低货币乘数”的目的 , 同时实现中国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股权化 , 为实体经济、为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环境 。
第一 , 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全面梳理 , 将那些社会效益大但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比如中国西部地区的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所对应的债务一次性剥离出来 , 依据地域、领域以及产生收益(现金流)的预计期限 , 分门别类地形成不同品种、不同期限的“债务资产包”;“债务资产包”交由“地方虚拟专营公司”闭环运营;这家“地方虚拟专营公司”由央行地方分行和地方政府原有运营机构组成 , 不提升财政费用 。
第二 , 在不增加行政开支的前提下 , 央行抽调人员组成“资产管理虚拟公司(本质上还是央行的组成机构)” , 接管这些“债务资产包” 。
第三 , 央行将“债务资产包”转化为标准化的央票 , 并与债权人协商确定央票期限和利率标准 。 其实 , 央行为商业银行永续债提供流动性 , 就是“以永续债置换央票” , 技术上应当没有障碍 。 (1)消除债务风险 , 去除债权人后顾之忧;(2)央行“背债”使地方政府债信用提升至国债级 , 降低“债务资产包”的总体利率水平 , 降低中央政府还息负担;(3)债务期限按照不同“债务资产包”的性质和生产现金流的预期确定 , 但总体上应当尽可能拉长央票期限 , 比如10年、20年 , 甚至部分可以转化为永续央票 。
第四 , 央票所需利息支出列入当年中央财政预算 , 由中央财政支付 。 实际上 , 在目前中国的各类债务负担中 , 中央财政的债务空间相对充裕 , 而且大约1万亿元左右的利息负担相对于20万亿元的财政收入 , 负担并不很重 。 我们认为 , 与其每年用1万亿元去直接拉动政府投资增长 , 不如以此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 (1)它可以为全中国的地方政府腾出专项债发行空间 , 大幅加厚中国经济增长潜力;(2)这笔利息支出面向全社会 , 可以大大增加民间投资和消费能力 , 同样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 。
第五 , 被包装成央票的地方政府债务本金 , 并不立即计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 而是列在表外 , 形成“表外央票”;央行则在“提高基础货币供给、减低货币乘数倍数” , 并借此推进中国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股权化的指导思想下 , 渐进式收购“表外央票” , 真实释放基础货币;具体按照怎样的节奏、规模收购“表外央票” , 由央行依据当年“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此消彼长的平衡决定;鉴于央票是10年期以上的债务 , 所以央行收购“表外央票”相当于释放长期基础货币 。
第六 , 在央票到期前 , 各“债务资产包”所产生的现金流 , 除满足“地方虚拟专营公司”的日常维护之外 , 剩余现金全部通过“资产管理虚拟公司”回流央行;央行则据此统筹安排“表外央票”的核销 。
第七 , 央行各级分行在“地方专营虚拟公司”中担负监督职责 , 对总行负责 , 确保债务对应资产的真实性、有效性 , 确保所产生的现金流有效回流央行账户;银保监会配合强化银行监管 , 防止信贷扩张失度 , 必要时应修订监管指标 , 并配合窗口指导;证监会也应通过加大监管力度 , 提高资本市场“内生安全边际” , 使之更加值得信赖 , 以此积极迎合中国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股权化进程 , 引导更多的长期资金转化为股权投资资本 。
第八 , 央行可以安排“表外央票”在银行间债市挂牌 , 这实际相当于标准化之后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上市流通 , 成为市场中一笔优质的资产 , 欢迎包括REITs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 , 甚至针对一些优质项目 , 可以用“债转股”方式实施财务处置 , 实现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多元化 。
静态计算(M2零增长的前提下) , 按照2022年1月底243万亿元M2规模 , 如果央行能将货币乘数控制在4到5倍的水平 , 那中国基础货币数量应达48万亿到60万亿元 , 高出当下30万亿元基础货币数量18万亿到30万亿元 。 换句话说 , 央行针对政府债务的操作 , 静态看也该有18万亿到30万亿元的空间 , 足以化解绝大部分存量地方政府债务 。 而未来 , 随着旧债到期 , 大量更优质的专项债滚动发行 , 也完全可以满足央行货币操作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