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道蛔虫症医案、配方

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但是由于今年来卫生条件的改变,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 。蟈虫寄生于人体中下段小肠内,喜碱厌酸 。当寄生环境改变时,如胃肠道功能紊乱、饥饿、发热、妊娠、驱虫不当等虫可上窜至十二指肠,如有ddi括约肌功能失调,有钻孔习性的蛔虫即可钻入胆道 。虫钻入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0ddi括约肌痉挛诱发胆绞痛,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虫体带入的肠道细菌可导致胆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急性重症型胆管炎、肝脓肿等 。蛔虫在胆道内死亡后,其残骸和虫卵可在胆道内沉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 。蛔虫还可经胆囊管钻人胆囊,可引起胆囊穿孔 。胆道蛔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样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 。疼痛发作时病人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蛔虫疼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如常人 。疼痛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一 。合并胆道感染时,出现胆管炎症状,严重者表现为重症型胆管炎 。本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口服中药治疗无疑是非手术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 。
【临床应用】
罗氏运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胆道蛔虫病51例,并与西医治疗组对照 。治疗方法:治疗组:加味柴胡疏肝散:柴胡12g,香附10g,川芎12g,陈皮10g,川棟子12g,枳壳12g,白芍20g,赤芍15g,郁金12g,茵陈20g,乌梅15g,片姜黄10g,延胡索15g,熟大黄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上为成人用量,12岁以下为成人1/2~2/3量 。对照组:阿托品0.5mg/次,儿童为0.01mg/kg/次,肌注,每日3次;33%硫酸镁30ml次,儿童为0.6ml/kg/次,空腹口服 。每日3次;驱蛔灵75mg/(kgd),儿童为100~150mg/(kg·d),空腹口服,每日次;庆大霉素8万单位/次,儿童为1500~2000U/kg/次,肌注,每日2次 。两组均3天为1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结果:治疗组51例,其中治愈45例(占88.2%),3日疼痛消失42例(占82.4%)对照组47例,其中治愈32例(占68.1%),3日疼痛消失27例(占57.4%) 。两组治愈率比较,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3日疼痛消失率比较,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病案举例】
赵小珍,女,18岁,因右上腹剑突下区阵发性钻顶样疼痛1天于1994年6月21日入院 。入院时右上腹剑突下区阵发性钻顶样疼,恶心呕吐,口干喜冷饮,纳差,舌质暗,苔薄白,脉弦 。查:腹软,剑突右下方有轻度深压痛 。B超:胆总管8mm,内可见平行线状强回声带,宽4mm,可看到蠕动 。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肝胆瘀滞,治宜疏肝利胆、理气活血 。方用上述加味柴胡疏肝散,每日1剂,连服3天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B超:胆总管mm,未见平行双线状强回声带影,痊愈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道蛔虫症医案、配方】按: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便已总结出该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并拟定乌梅丸作为治疗主方,一直使用至今 。根据中医学“肝主疏泄,胆善通降”理论,认为本病为蛔虫堵塞胆道,致肝气闭郁,胆气不利,进一步导致肝胆瘀滞,瘀滞则不通,不通则痛 。故采用疏肝利胆首方柴胡疏肝散加味,方中柴胡、茵陈、香附、陈皮、枳壳、川楝子疏肝利胆,理气止痛;赤芍、片姜黄、郁金、延胡索、川芎活血破瘀利胆;乌梅安蛔止痛;熟大黄清热活血消瘀滞;白芍既可柔肝,配合甘草又能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理气活血之功,使蛔虫从胆道排出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治愈率高,疼痛缓解明显疗程短,既能减少病人疼痛,又能节约医疗开支,且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失为治疗该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