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文章图片


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文章图片


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文章图片


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文章图片


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文章图片


嫦娥奔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 故事的主人公嫦娥因为偷吃原本属于丈夫后羿的仙丹而飞升月宫 , 被称为“广寒仙子” 。
在科学普及的今天 , 我们都知道月亮只不过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天体 , 月球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月宫和仙子 。 但与西方神话不同 , 中国的神话传说往往有着故事原型作为背景 , 只不过被后人不断掺入附会的内容而神话化了 。
【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今天我们就拨开神话迷雾 , 来聊一聊嫦娥的来龙去脉 。
在传世文献当中 , 最早完整记载嫦娥神话故事的是成书于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的《淮南子》 , 书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
《淮南子》中的“姮娥”原本叫“恒娥” ,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嫦娥 , 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 , 所以杜撰了一个“姮”字 。
到了东汉时 , 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还特意把嫦娥奔月神话写进了自己的《灵宪》一书中 , 鉴于张衡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 后世的正统史书《后汉书·天文志》也收录了该神话传说 。

不仅如此 , 整个两汉时期 , 汉朝人普遍都相信嫦娥奔月故事的真实性 。
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帛画、铜镜上都发现了飞翔的人面鸟身羽人、蟾蜍、月宫、玉兔、桂树形象 , 分布范围涉及陕甘、川渝、晋豫、湖南以及山东、江苏的两汉墓葬 。
这说明 , 嫦娥以及嫦娥奔月的故事 , 绝非《淮南子》一部著作凭空杜撰一下 , 就能成为全天下人所普信的故事 , 甚至被汉朝人刻入自己墓葬的壁画、砖石中 。

事实上 , 在上世纪70年代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飞衣”帛画中就已经出现了蟾蜍、月宫和兔 , 在月下紧挨 处 , 还有一女子作飞翔状 。 要知道 , 马王堆汉墓的时间是在汉文帝时期 , 比《淮南子》成书还要早了30年 。
不仅如此 , 到了1993年 ,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王家台秦墓发现了失传的易书—《归藏》 , 竹简虽然历经2000余年已经残破不堪 , 但残辞上还是能清晰地辨认出“……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等字样 。
经与传世文献中引用过《归藏》内容的文献进行比对 , 所表述意思基本吻合 , 全文应为:“昔者恒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 , 服之以之以奔月 。 将往 , 枚占于有黄 。 有黄占之曰:‘吉’ 。 ……恒娥遂托身于月 , 是为蟾蠩” 。

翻译过来就是:昔日嫦娥从西王母那里偷来不死药 , 服用后准备奔往月宫 。 动身前 , 嫦娥到神巫有黄那里筮占 。 有黄筮占后说:吉祥 。 嫦娥于是就居住在月宫里 , 化身为蟾蜍 , 成为主管月宫的神灵 。
王家台秦简是战国时期文物 , 其考古发现 , 为我们首先揭开了最外层的迷雾:
第一 , 至晚在战国中前期时 , 嫦娥奔月故事就已经广泛传播 , 表明奔月故事原型必然存在于战国之前的某个具有极强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的政权(如夏商周王室直辖地区) , 否则无法解释在大分裂时期为何不同诸侯国家会同时受到这一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二 , 嫦娥与后羿的夫妻关系是两汉时人撮合的结果 , 汉代以前 , 无论是《山海经》还是考古发现的竹简《归藏》 , 都没有提到后羿 , 所谓嫦娥的不死药是直接从西王母那里窃取的 , 在奔月之后 , 嫦娥化身成了蟾蜍 。
如果后羿不存在于奔月神话中 , 那么嫦娥化身蟾蜍就并非像后世人所想象的那样是背叛丈夫后的因果报应 。
由此也产生了三个疑问:嫦娥原型究竟是谁?西王母又是谁?为什么吃了她的药会变成蟾蜍?



对于最后一个疑问 , 东晋著名的药学家葛洪曾有过考证:“肉芝者 , 谓万岁蟾蜍 , 头上有角 , 颔下有丹书 , 服之可令人身安命延 , 升为天神 , 遨游上下 , 使疫万灵 , 体生毛羽” 。 葛洪的说法固然有夸大的成分 , 但蟾蜍能治病却得到了药圣李时珍的肯定:“蟾蜍 , 土之精也 。 上应月魄而性灵异……故能入阳明经退虚热 , 行湿气 , 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