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生物存活了3600万年与其它时期生命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三 )


◣花瓣动物门:约氏·查恩盘虫、马氏·恰尼虫、施氏·伦吉虫、凯氏·波马克虫、盾状·前烛台虫;
◣三裂动物门:布氏·白海虫、纹章·三腕虫、斯氏·安菲斯塔虫、神秘·皱褶虫、细毛·皱褶虫;
◣刺胞动物门:双列·佐罗蒂恰虫、大卫·环轮水母、星状·网纹水母、凯萨利水母、隔膜·博纳塔虫、卡莉·伊娜瑞亚虫、尼米亚似海葵、齐氏·文德环虫、三辐射·文德锥石;
◣盾形动物门·文德形纲:索氏·文德水母、拉氏·文德水母、贾内·似文德水母、内氏·西辽水母;
◣盾形动物门·双侧水母纲:肋脉·狄更逊水母、纤细·狄更逊水母、丽莎·狄更逊水母、环节·古扁水母;
◣盾形动物门·头水母纲:伊氏·安迪瓦水母、皱节·伊沃维克水母、斯氏·头水母、瓦氏·约尔加水母、奇异·蓝藻水母、费氏·古盾水母、卵形·玛丽韦德虫;
◣盾形动物门内分类未定:同心·卵盾水母、小钩·徽盾水母、利氏·麋沼水母、穗节·舌状水母;
◣软体动物门:珍珠·索尔扎虫、四方·金伯拉虫、柔软·特姆诺萨虫、明氏·小锚虫/帕文克尼亚虫、弓形·小锚虫;
◣可能的泛节肢动物:布氏·凯雷萨虫;
◣脊索动物门:囊型·亚内马海鞘、洪蒂·布鲁希亚海鞘;
◣两侧对称内分类不明:费氏·文德葫芦虫;
根据对化石标本的分析 , 埃迪卡拉纪的生物最早出现在5.75亿年前的深水相地层中 , 往后的3600万年生物已经遍布了当时的海洋各地 。

图源:网络|图解:埃迪卡拉纪·白海生物群生态复原图
在进入寒武纪之前也就是距今约5.39~5.4亿年间 , 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几乎全部消失在地层记录中 。 纵观地球38亿年的生命历史 , 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只存活了3600万年左右 , 3600万年对于整个生命史来说是非常短暂的 , 与其它时期生命存活的时间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
埃迪卡拉纪·白海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涌现的前戏 , 但是这些生物已经表现出了复杂的生命结构形式 。 距今5.41亿前 , 地球年代地层正式进入了新时代——「寒武纪」 。 这个时期是大家更为熟知的 , 因为这个时期的生物物种非常丰富 , 于是就有了「寒武纪生命大涌现」的说法 。
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在年代地层记录中消失的原因以及生态系统环境背景 , 将有利于科学家更加了解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起源 , 生命体如何从简单单一演化成复杂多样的全过程 。

图源:网络|图解:风暴过后的白海生物群生态景观图

埃迪卡拉纪生物大灭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只存活了3600万年就大规模灭绝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 , 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 很多人学者都有自己的想法 , 其中有5个假说是经常被科学家引用的:
■假说1:争夺领地/捕食压力
这个假说认为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完全孤立于后生动物单独演化成一个物种的生物 , 埃迪卡拉生物群作为界一级(文德生物界)的物种与后生动物(动物界)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期 , 生物的生存本能“争夺食物”和“一山不能容二虎”此时也表露出来了 。
无论是争夺食物或是生存领地 , 埃迪卡拉生物群与后生动物都会为食物或者领地展开激烈的争夺 。
后生动物的化石证明它们除了拥有较强的移动能力之外 , 同时也具备捕食的能力 , 拥有这两个能力的后生动物在争夺中就有了明显的优势 。 只会随波荡漾和平躺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只能因食物匮乏而死亡 , 甚至沦为后生动物的食物;生存领地也被后生动物全部霸占 , 基于食物匮乏和领地争夺的压力下埃迪卡拉生物群最终灭绝了 。
这个假说虽然有很多人支持 , 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 , 反对的人们认为埃迪卡拉生物群虽然是低等生物但是很有可能与现生动物存在直接联系 。 一旦埃迪卡拉生物其中的一员被证实是现生动物门的祖先 , 那么“文德生物自成一界”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
目前发现的埃迪卡拉纪末期遗迹化石或许代表着捕食者(后生动物)的出现 , 综合埃迪卡拉大部分的生物没有移动的能力 , 这两点就自然而然地让学者得出同时期的后生动物捕食埃迪卡拉生物的结论 。
虽然目前的化石表明埃迪卡拉纪末期已经出现了捕食与被捕食的弱肉强食生态关系 , 但是后生动物直接捕食埃迪卡拉生物的证据不存生 。

■假说2: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底质变革
这个假说认为埃迪卡拉生物不具备大范围的移动能力 , 它们只能原地趴在海底或只能移动很小的一段距离 , 获取食物的能力也有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