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ram事件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值达到了-12‰ , 是历史上幅度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之一 , BACE事件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值也达到了-6‰ , 这两次事件充分说明了埃迪卡拉纪晚期和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时期海洋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支持该假说的有力证据在于阿曼和纳米比亚地区都有埃迪卡拉纪末期的地层 , 在此地层当中还发现了埃迪卡拉纪末期化石分子Cloudina和Erniettomorphs类群 。 这两个类群在地层中消失的位置刚好与BACE事件符合 。
图源:网络|图解:埃迪卡拉纪晚期的氧、碳循环和锶同位素数值
假说5:全球缺氧事件
该假说认为全球的含氧量急剧下降导致了埃迪卡拉纪生物的灭绝 , 造成氧气减少的原因尚不清楚 , 有可能是火山爆发、板块运动或小行星撞击以及以上灾难的组合 。
全球氧气减少和变暖、变冷等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因素都会对生命造成重大的影响 , 大规模地让一些生物灭绝 , 甚至会破坏和重组生态系统 。 气候变暖造成海水的温度也上升了 , 氧气的含量也因此减少了 , 依赖氧气生存的生物大规模死亡了 。
图源:网络|图解:埃迪卡拉纪氧化事件的化学证据 。 a.二氧化碳输入速率的变化
「争夺领地/捕食压力」和「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底质变革」这两个假说都是以生物因素驱动或生物替代作为埃迪卡拉生物群灭绝的根本原因 , 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 大概可以概括为:后生动物在与埃迪卡拉生物群展开竞争时凭借捕食和较强的移动能力占据了上风 , 最终在竞争中胜出 , 落败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也逐渐灭绝了 。
地球史上最早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埃迪卡拉纪大灭绝根据现在发现的埃迪卡拉纪化石按照从老到新可分类成3个不同面貌的化石组合:
- 5.75~5.6亿年前阿瓦隆组合;
- 5.6~5.5亿年前白海组合;
- 5.5~5.39亿年前纳玛组合;
图源:网络|图解:埃迪卡拉 阿瓦隆、白海、纳玛组合的古地理、生存环境与保存模型示意图
■是什么样的因素造成了白海组合物种的多样性丰度减少了80%?
关于白海组合物种灭绝了80%的这个问题 , 现在有两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假说2: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底质变革假说与假说4:灾变·寒武纪生命大涌现假说 。 但是假说2仍然有几点需要有更进一步明确的解释:
- 假如生态系统由于后生动物的扰动而发生了改变 , 那么底栖固着生物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纳玛组合物种依然有许多底栖固着生物存在 。
- 目前发现的遗迹化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环境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 但是遗迹化石只有形态简单的白海组合 , 形态复杂的遗迹化石却在纳玛组合灭绝之后才逐渐增加的 。
- 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发生时间的是在5.5亿年前与白海组合物种灭绝的时间吻合 , 假如生态系统环境是导致白海组合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 , 那么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比假说2的解释更为可靠 , 因为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拥有明确的证据 , 相反假说2还缺乏相关的证据 。
图源:Royal Ontario Museum|图解:埃迪卡拉纪生物群
黄媂结语·交叉学科的数据支撑关于埃迪卡拉纪时期发生的两次“大灭绝事件”验证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 需要明确生物灭绝的时间要与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的时间要一致 , 假如这两个时间不能够重叠 , 那么假说就不能够成立 。
举例说明:
之所以能够如此明确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的原因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