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一),

_原题为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一)
计 熠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7期
摘要:
“宣城重镇 , 陪京之南 , 制天险之津梁 , 据三楚之襟带” , 历代迁客骚人皆因其境内山川秀美而吟咏不辍 , 斯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美誉 。 盛唐时中国国力达到封建时代的巅峰 , 而宣州亦随着南方经济的逐步开发 , 成为当时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 这一阶段来宣游历的李白等唐诗大家和宛陵①本土的诗人群体共同铸就了当时宣州诗歌的辉煌 。 此一时期是宣州地域诗史研究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对后世宣州诗歌影响深远 。
关键词:
盛唐宣州诗歌 宣州地域诗史 谢脁 李白 杜牧 诗风
文学艺术的流变既受时间的影响 , 表现在文学史的发展 , 同时也受到地域的限制 , 表现为地域文学的划分 。 近代大学者刘师培先生将整个中国文学分为南、北两派 , 以此概括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 。 他认为南方文学缘情托兴 , 故表现为“清绮”“哀艳”;北方则“体峻词雄”“粗厉猛起”;又云:“大抵北人之文 , 猥琐铺叙以为平通 , 故朴而不文;南人之文 , 诘屈雕琢以为奇丽 , 故华而不实 。 ”②这段论述集中揭示了中国南北文风的差异 。 这种差异早在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已经显露 ,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 因南北政权的长期对立 , 双方的文风差异更大 , 隋唐中华一统后 , 南北文风得以在统一王朝内部继续分化、融合、发展 , 尤其体现在中国文学的代表诗歌上面 。 因此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暨永明、天监之际 , 太和、天保之间 , 洛阳、江左 , 文雅尤盛 。 彼此好尚 , 雅有异同 。 江左宫商发越 , 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 , 重于气质 。 气质则理胜其词 , 清绮则文过其意 。 理深者便于时用 , 文华者宜于咏歌 。 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 若能掇彼清音 , 简兹累句 , 各去所短 , 合其两长 , 则文质斌斌 , 尽善尽美矣 。 ”袁行霈先生也说:“唐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而且融合了南北两种不同的诗风、文风 , 造就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 ”③
唐代宣州的政治与经济
宣城 , 东临苏浙 , 地近沪杭 , 为安徽之东南门户 。 自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设郡以来 , 历代为郡、州、府城 , 相沿两千多年而不辍 , 范晔、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 , 李白、韩愈、白居易等相继来此寓居 , 众多的人文胜迹 , 优美的自然风光 , 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 , 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 , 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 其中谢脁曾任宣城太守三年(495-497) , 其诗歌以清丽隽逸的“永明体”诗风成为绵延千载的宣州诗歌的滥觞之作 , 对后世宣州诗风的发展影响深远 。
#唐代#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一),
文章图片

唐时的宣州是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润州、越州、宣州) , 先后为江南西道按察使和宣歙观察使的治所 , 盛唐时已非常繁盛 。 天宝间曾在宣城任长史的李昭称“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 , 星分牛斗 , 地控荆吴 , 为天下之心腹 , 实江南之奥壤 。 既有山川之胜 , 又兼海陆之丰 。 永嘉以后 , 衣冠避难 , 多来江左 。 六朝文物 , 举于斯邑 , 至今余风犹存 , 虽闾巷之间 , 吟咏不辍 。 宣城为郡治所 , 据山为城 , 枕水为邑 , 山为陵阳 , 水为宛溪 。 ……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 , 横峙若屏障 , 连绵三十里 , 尤为一郡之雄秀 。 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清光绪《宣城县志?艺文志》)李白也赋诗曰“鱼盐满市井 , 布帛如云烟”④ 。
中唐元稹谈及宣州称“宣城重镇 , 较缗之数 , 岁不下百余万 , 管干剧职 , 灵盐近戎 , 分务简僚 , 不易宜称 。 ”(《文苑英华》卷412《授卢萼监察里行宣州判官制》)因交通的便利和物产的丰富 , 宣州的经济文化发展非常迅速 , 因此其在大历年间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通商鬻货,万货云从;阐道都会 , 敦儒泮宫” , ⑤“宣城重镇 , 陪京之南 。 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 。 境环千里,邑聚万民 。 我朝以来,戎寄尤切 。 ”(《全唐文》卷878徐铉《朱业宣州节度使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