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一),( 二 )
晚唐诗人杜牧称宣州“赋多口众 , 最于江南”⑥;唐末沈颜云“实为奥区 , 凡厥贡之盛 , 厥土之饶 , 则古所良也”⑦ , 其繁盛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
文章图片
唐代宣州所辖地域广大 , 领有宣城、泾县、绥安(759年改名广德)、宁国(744年复置)、溧水、溧阳、当涂、南陵、青阳(742年置)、太平(752年置)、旌德(763年置)、至德(757年置)、石埭(766年置)共十四县 , 其行政区划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皖南和苏南在内的大部分区域 。 安史之乱后 , 北方藩镇一直尾大不掉 , 战乱连连 , 使得原本富饶繁盛的中原一带十室九空 , 百业萧瑟 。 这一时期唐王朝的财政物资就主要依靠未受战祸波及的江南八道(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 杜牧谓“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樊川文集》卷16《上宰相求杭州启》) , 而宣州正属于江南西道的管辖范围内 , 长期处于中央政府的有力控制下 。 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官至正三品 , 宣州也在大历年间由“上州”升为“望州”(《新唐书?地理志》) , 我们可以看出宣州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唐代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 所以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 , 江南居十九, 宣使之所察,歙为富州 。 ”( 韩愈《送陆歙州诗》序 , 《全唐文》卷555) , 宣州成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 显赫一时 。
盛唐宣州诗人群体和诗作数量
所谓“盛唐”时期 , 即指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起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止长达129年之久的唐朝全盛时期 , 这一阶段 , 唐王朝国力达到鼎盛 , 国家内部政治清明 , 经济繁荣 , 文风昌盛 , 外有武功赫赫 , 四夷宾服 , 八方来朝 , 成就了被后世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
唐代是我国诗歌艺术最辉煌的时代 , 而唐诗则在盛唐时期开始了它的全面繁荣 , “骨气端翔 , 兴象玲珑 , 无工可见 , 无迹可求 , 而含蕴深厚 , 韵味无穷” 。 ⑧
清代嘉庆版的《宁国府志?艺文志》中共收录了唐代53位诗人的137首诗作 , 其中属于盛唐时期的共有8位诗人的30首诗作 。 以下是唐代几个时期宣州诗歌的诗作与诗人数量简表 。
文章图片
盛唐宣州诗歌主要是指盛唐时期诗人所作的歌咏宣州或与宣州有关的诗歌 , 但是为了研究方便 , 我们这里主要考查宣州治所宣城县及其附近的诗作 , 这些诗作大致可分为宣城本地诗人所作、任职宣城的诗人所作、游历宣城的诗人所作、未至宣城而诗作涉及宣城的诗人所作四种类型 。
宣城本地诗人不多 , 且诗作多亡佚 。 据《宣城县志》记载 , 可以确定的有刘长卿、刘太冲、刘太真三人 。 刘长卿 , 字文房 。 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 , 曾官至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 , 世称“刘随州” 。著有《刘随州诗集》11卷 , 其中诗10卷 , 文 1卷 。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5卷 。 刘太冲所著诗文除《寄业师》诗一首外俱亡佚 。 刘太真为刘太冲之弟 , 与其兄齐名 , 著有《刘太真集》30卷 , 今仅存诗三首 。
文章图片
留寓宣城的诗人之代表首推诗仙李白 , 李白自天宝十二年五十三岁首次来宣 , 至宝应元年六十二岁近十年间多次来宣州漫游山水 , 登临桥亭 , 赋诗抒怀 , 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 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等 。 有关李白与宣州诗歌的关系 , 下文中辟有专题评说 ,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
推荐阅读
- 盛唐风|七夕晚会,央视又输了
- 中国|唐代景教传教士入华与“流产文明”的背后
- 元氏|颜真卿早年书迹:唐代元氏家族墓罗婉顺墓志出土
- 唐代|重大发现!颜真卿早期真迹现世!西咸新区唐代贵族家族墓发现颜真卿手书墓志
- 广州|唐代珠江边万千灯火的一点
- 唐代|大道至简的奇异之气,失散海外的中国古代精美陶器
- 薛仁贵|唐代军粮城为东征重镇
- 王之|唐代一诗人,一生只留下6首诗,其中2首流传千古,几乎无人不知
- 瓷器|永恒的“黑石号”:一艘起航于唐代的沉船
- 文凭|1100年前唐代的韩国“留学生”拿了“文凭”还当了官 崔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