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四 )
大茶馆在清代盛极一时 , 这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八旗子弟都不能离京外出闯荡 , 所以居住在京城的数十万八旗子弟领着朝廷俸禄 , 衣食无忧 , 过着闲散日子 。 这样一来 , 遛鸟喝茶几乎是他们每天的必做之事 。 而茶馆就成了一个社交娱乐场所 , 在这里可以会友聊天、喝茶听评书等 。 清代京城著名的大茶馆有地安门外的天汇轩 , 前门外的天全轩、裕顺轩、东鸿泰等 , 东安门的汇丰轩 , 安定门内的广合轩 , 崇文门外的永顾轩 , 西直门内的新泰轩等 。
进入20世纪后 , 大茶馆的生意逐渐萧条 , 但前门外的茶楼却应运而生 , 如宴宾楼的绿香园 , 第一楼的碧岩轩、畅怀春 , 集云楼的雅园等 。 后来 , 这些茶楼的生意又被各类中小茶馆所取代 。 这些茶馆可分为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和酒茶馆 ,还有一些季节性的茶棚 。
清茶馆里只卖茶水 , 馆内备有方桌木凳 , 桌上放着一个小茶壶和两个茶碗 。 未进茶馆 , 就能闻到扑鼻清香 。 茶客中不乏大量清代遗老、已经破落的八旗子弟 , 他们虽然早已没有优越的生活 , 但仍保持了提笼架鸟 , 到茶馆喝茶聊天的旧习 。
清茶馆还是找工作的“中介场所” 。 当时京城里还有许多靠打零工养家糊口的行当 , 如木匠、瓦匠、棚匠等 , 每天早上他们会聚到茶馆里 , 边喝茶边等待雇主 。 同样 , 如果有需要雇人的 , 也会到茶馆里找工匠 , 这类清茶馆陈设通常简陋 , 卖的大碗茶也很便宜 。 到了下午 , 光临茶馆的茶客又换了一拨儿 , 如拉房纤儿的“房虫”聚在一起交换房屋租赁买卖的消息;又如走街串巷收购旧物的小贩 , 与同行互通有无等 。 此时的茶馆名为喝茶 , 实际上已经成了五行八作人士的中介场所 。
老北京的书茶馆还是一些古代小说的“诞生地” , 许多优秀的长篇名著都是在这里由说唱艺人的口头文学转变而来的 。 这类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 , 饮茶为辅 , 在这里茶客交费称为“书钱” 。 东华门和地安门外是旧时书茶馆集中的场所 , 老听客多 , 艺人们说书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才能在此登台 。
除此之外 , 一些小茶馆还是棋迷过瘾的“竞技场” 。 这类棋茶馆通常很简陋 , 室内用圆木或砖垛支撑起长条木板 , 上面画有棋盘 , 两边分别放上长板凳 , 茶客每天聚集在十几张棋盘前下棋或观棋 。
老北京夏天才有茶棚 , 尤以什刹海荷花市场最为出名 。 每年从立夏到秋分是茶棚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 , 什刹海北岸都会出现一条由茶棚构成的长廊 。 茶棚用竹子、芦席搭成 , 遮阳挡雨 , 外檐处挂上茶馆的幌子 , 用白布横幅写上茶棚的字号 。 茶棚里售卖的多是大碗茶 , 茶钱很便宜 , 茶客在此可以边品茶边欣赏什刹海的景致 。
另外 , 在城郊处还有一些路边的野茶馆 , 听名字就知是为路人或游客歇脚纳凉准备的 。 低矮的土房 , 房前支起苇箔铺设的天棚 , 茶壶茶碗是粗瓷的 , 卖的是便宜的大碗茶 。 也有的凉棚是直接搭在大树下的 , 支起一两张桌椅即可 。 野茶馆本小利微 , 来此的茶客也意不在茶 , 而是与三五知己结伴踏青谈古说今 。 当时陶然亭的窑台茶馆就是如此 , 除了招待路人 , 像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都是这里的常客 。
供图/IC photo
推荐阅读
- 趁着蘑菇屋没来客人,四人盛一大碗米饭也不怕剩饭,何炅饭量引热议
- 饭量|趁着蘑菇屋没来客人,四人盛一大碗米饭也不怕剩饭,何炅饭量引热议
- 徐明朝|土了23年,凭一首《海底》出圈,95后为何被凤凰传奇迷住了?
- 中人|朱元璋真的是明教中人吗?明朝建立后,明教去哪了?
- 明朝|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 明朝|朱元璋问刘伯温:天下大旱该怎么办?刘伯温称:杀了此人定会下雨
- 明朝|日本砍了大明使节 朱元璋却忍气吞声!
- 中国|唐代景教传教士入华与“流产文明”的背后
- 马尾|汉服韩服之争,韩媒竟称:明朝汉服来自于高丽样
- 元氏|颜真卿早年书迹:唐代元氏家族墓罗婉顺墓志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