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三 )


异域风情
日本的“大碗茶”
在邻国日本 , 也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大碗茶 , 只不过与我国相比 , 日本的大碗茶具有明显的仪式感 。
日本大碗茶源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 , 那里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个周末 , 都会举行“大茶盛式”活动 。 日语中“盛”是“器具”之意 , “大茶盛”即“大茶碗” , 所以它其实更像是一种仪式 。 这种大茶碗高21厘米 , 直径为36厘米 , 周长107厘米 , 重达7公斤 。
据说在十三世纪 , 西大寺的高僧向菩萨献茶后 , 为保佑“玉体安稳 , 万民丰乐” , 将剩下的供茶施舍给聚集在寺中的信徒们饮用 。 当时茶叶大多是从中国进口 , 属于奢侈品 , 只有贵族和高僧才可饮茶 , 而日本民间 , 茶是被当成包治百病的药物使用的 。 当高僧施茶给众人饮用时 , 因没有足够的茶具 , 就用一个大水盆盛满茶水让人们依次饮用 。 这种仪式般的做法大受好评 , 西大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 后来 , 这种给参拜寺庙的信徒发放茶水的传统就流传下来 。 直到今日 , 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 成了日本独一无二的大茶碗 。
由于茶碗又大又重 , 一个人单独喝茶实在困难 , 需要两边的人协助才能捧起茶碗 。 喝茶时 , 头几乎要全部埋进碗中 。 由于紧张 , 不少人喝大碗茶时战战兢兢 。 据说 , 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 , 被大茶碗搞得狼狈不堪 。
习俗探究
喝茶该细品还是牛饮
人喝茶时可分为两种状态 , 一种是小口细品 , 另一种是大口猛灌 , 即牛饮 。 那么 , 茶到底是该品还是饮呢?
据陆羽《茶经》记载 , 古时饮茶器具是“碗” 。 从字表意来看 , “碗”远比后来的“杯”“盏”要豪横得多 。 其实 , 最早的饮食器具是不分家的 , 碗既可装饭 , 也可盛水 。 随着时代变化 , 饮、食的器具才逐渐“分道扬镳” 。 但当时的饮用器具仍不像现在这样细分 , 古人对茶酒器之间的界限还很模糊 。
后来就出现了一个新概念 , 即“茶酒共器” 。 传世的唐代茶碗、宋代茶盏都不是很小 , 就像是电视里常见的绿林好汉大碗喝酒时所用的器具 。 这时的茶显然不是用来品的 , 而是供人解渴饮用的 。
很多人不解 , 古人最讲究“雅” , 喝茶如此雅事却为何如此不雅呢?其实在唐宋时期 , 人们喝的主要是蒸青绿茶 , 并不太清香 , 味道一般 , 这就导致当时并没有品茶的迫切需求 。 虽为饮 , 但绝不是牛饮 。 《茶经》中还专门记录了茶该如何喝的问题:夫珍鲜馥烈者 , 其碗数三 , 次之者 , 碗数五 。 若坐客数至五 , 行三碗 。 至七 , 行五碗 。 若六人已下 , 不约碗数 , 但阙一人 , 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 这是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 也就是说 , 虽然当时饮茶器具是碗 , 但古人控制了茶汤浓度 , 保证了口味 。
当制茶技术不断提高 , 品饮方式才得以变化 。 大约到明清之际 , 秀气的茶盏出现 。 因为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了炒青绿茶 , 茶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 如乌龙茶、红茶等 。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福建茶农种茶诗《试茶》 , “道人作色夸茶好 , 瓷壶袖出弹丸小 。 一杯啜尽一杯添 , 笑杀饮人如饮鸟 。 ”由此可知 , 当时的饮茶器具已如“弹丸小”了 。
那么 , 真的是所有茶都适合细品 , 这样的饮茶方式才是讲究吗?并不是 , 不同的茶种类要配不同的器具才会相得益彰 。 中国茶丰富多彩 , 很难有统一的品饮方式 , 当品则品 , 当饮则饮 。
延伸阅读
老北京的茶馆
老北京的茶馆很多 , 四九城里到处可见茶楼、茶园和茶馆 。
大茶馆通常面阔三至五间 , 里面还有六七间的进深 , 前边设有柜台和大灶 , 中间有罩棚 , 后边是过厅 , 再往后走是后堂 , 两旁的侧房设有雅座 。 大茶馆从装潢陈设到茶具、茶叶都颇为讲究 , 不仅备有各种好茶 , 而且售卖萨其马、芙蓉糕等点心 , 还卖一些小吃食品以及菜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