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自学教学视频|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11)



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正是一个画家写的 。看看大家从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

在学生充分朗读、熟悉了全文以后,我提了一个问题:

题目是《桥之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桥究竟美在何处呢?到文章里去找 。

学生找出:桥之美,有诗境美,有形式美,有结构美,有对比美 。

我又追问:作者所认为的桥之美,主要是着眼于哪个方面的?

学生找到有关语句,我让他们齐读 。重点划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我又问: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找出来,分别说一说体现了哪一种美 。

把注意力引到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 。然后讨论 。

17、教师讲的80%-90%是没用的

长期的语文教学,使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课堂上教师讲的东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自己琢磨出来、领悟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管用的 。所以,用这个理由,我就尽可以偷懒,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学 。

今天要上《苏州园林》一文 。这篇文章挺简单的,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学懂 。我想,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的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说明顺序 。其实用“说明顺序”这个提法我是不乐意的,干脆说“写作顺序”就行了,因为天下文章,无论什么样的文体,都是要讲究写作顺序的 。本文条理非常清楚,对于学生来讲是值得学习模仿的,所以不能不强调一下 。

二是注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既要注意到总体上的特征,又要注意到一些细节上的特征 。

三是要注意,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从总体看,作者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选定了这样一个视角有什么好处?

18、敢想敢说,不迷信标准答案,才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上《说“屏”》 。

昨天晚上跟学生有过交流,就正反两方面看法交换了意见 。所以上课前我跟他们商量:“有些同学认为,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属于浪费时间,真是这样吗?”

好些同学感到奇怪:“谁说的,谁说的?”

我说:“朗读课文还是必要的,可以熟悉课文,可以解决生字新词 。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一篇文章拿到手里,必须轻轻朗读一遍,把陌生的字词标上音,了解一下它的意思,可以参照课文注释,词语手册或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你们读通一篇文章的能力是有的吧?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能力是有的吧?这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花时间了 。如果不放心,为了检查你们是否能把课文读通顺,又进行朗读检查,那倒真的有点浪费时间了 。希望课前最好能把文章读熟、读通顺 。下面就读一遍课文,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