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自学教学视频|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 十 )



这反映出他们钻研课文的自觉性和能力均十分有限,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的主动状态,课堂仍然是老师的课堂,他们仍然习惯于老师讲解,自己做笔记 。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

15、错别字是怎么来的

今天学习《诗四首》 。这堂课的任务就是先读背并默写,再理解其中一首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

抽查默写,是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分别默写一首诗 。其中一个学生默写《使至塞上》时,出现了许多错别字,“单车欲问边”,“单”字少了最后一横;“属国过居延”,“延”写成了“廷”;“征蓬出汉塞”,“征”字给加了“艹”;“归雁入胡天”,“胡”写成了“吴”,后来才改写过来;“萧关逢候骑”,“候”写成了“侯” 。另外,全诗没有写标题和作者,也没有一个标点 。总共40个字,错别字就有5个 。

为什么会写这么多错别字呢?当然是以前的习惯造成的,粗心大意成了习惯,要改掉也很难 。也有学习方法的原因 。这类学生读书的习惯一般是靠死记硬背 。比如说要背诵和默写一首诗,就是拼命地读呀念呀,这时候只有嘴巴起作用,眼睛和大脑均不起作用,眼睛看到的字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为没有仔细看 。等到功夫用够了,“自然而然”能背出来了,那么就开始默写 。这时候呢,写出来的字就完全根据残留在脑子里的语音,结果就写了错别字 。

读书要眼、口、耳、心、手并用,即眼观之,口诵之,耳听之,手划之,心记之 。背诵默写之前,必须对内容有初步的理解,而不是完全着机械记忆 。如果真能这样去做了,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错别字呢?

所以,错别字的来源就是“有口无心”,“有眼无珠” 。那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学习习惯 。

16、教师无法替代学生思考

听说《桥之美》这篇文章比较难上,因为山区学生对于审美艺术方面积累很少 。

学习中的问题,要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既然面临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还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动学生 。教师准备得再怎么充分,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对于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未必真有什么用处 。所以我还是打算让学生自学 。

我所能做的,不过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我在导入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能想到跟桥有关的优美诗句或词语吗?

在学生七嘴八舌表现了一番后,我再问一个问题:诗人眼里的桥,和科学家眼里的桥、画家眼里的桥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当然见解不在深浅对错,关键是他们能参与探讨,这就够了 。

我作了必要的概括:科学家眼里的桥,是科学的,里面充满着结构设计、力学计算、数据测量等等;诗人眼里的桥,是情感的寄托,里面有喜怒哀乐,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鹊桥”;画家眼里的桥,是充满美感的,因为他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