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西部教学反思|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反思.( 三 )


再次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提出了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 , 要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 无疑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有相当的文学素养 , 对语文知识要能较全面地把握 , 要有丰富的情感 , 对教材的剖析要做到游刃有余 , 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可在现实中 , 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教师为数不多 , 相当一部分教师语文功底差 , 知识面狭窄 , 上课缺少激情 , 有的教师甚至范读课文也或结结巴巴 , 或读错字音 , 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也会出现错误 , 语文教师的素质确实需要提高 。
在众多困难下 , 我们许多教师发出疑问 , 实验课该怎样上?特别是语文综合实践课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做到对传统的东西合理扬弃?课堂上教师的讲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个“度”应如何把握?等等 , 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实践
实践一:立足当地 , 充分开发学习资源 , 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
语文综合性学习由于组织难度大 , 学习资源短缺 , 因而我认为应该多从学生身边能感触到的人和事出发 , 本着让学习感兴趣的原则来开展教学 。如八年级下册设置了“到民间采风去”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 这个活动命题大、范围广 , 如果泛泛让学生去做可能效果不佳 。我根据本乡傣、汉杂居的特点 , 把本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探究傣族的民情风俗” , 并将学生分成几个组 , 分别调查访问傣族的信仰、禁忌、婚嫁、节日、民歌、传说 。经过近一周的走访 , 结果显示 , 学生对傣族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泼水节上 , 而且对傣族的文化、风俗有了较深入广泛的了解 。班里一位傣族同学这样对我说:“老师 , 这次活动使我真正了解我们傣族 , 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又如另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背起行囊走四方” , 活动涉及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写好游记 , 能介绍家乡 , 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天天生活在大山中的学生 , 对于山他们并没有什么鲜新感 , 加之本地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 , 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确存在很多困难 。那么怎样开展才能实现活动目的?要让我们农村学生做到行万里路 , 畅游天下是不现实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 , 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同学到灵山寺(这是我们当地人认为的名胜地了) , 让同学学会用“眼”用“心”去观察 , 并现场作文 。那些过去在同学眼里不值一写的风景 , 今天全在他们笔下生辉 , 那灿烂的阳光 , 新鲜的空气 , 磐石、碧水、楼亭 , 全充满了灵性 。作文写得格外的细致而真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