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国制造在一代代青年手中滚滚向前( 三 )


如今在无人机的国际市场上 , 翼龙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 让李屹东欣慰的是 , 在追赶世界先进的过程中 , 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坎儿 , 翼龙的研发团队始终都在坚持 , 一批批年轻人不断加入 , 用青春力量托起了中国制造的速度 。
突破的决心:不断开拓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自从进入航天系统 ,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四部的设计师洪义强已经不知道给多少飞行器做过“衣服” 。
那不是普通的衣服 , 而是航天飞行器的“保护罩”——那层在外面的复合材料 , 便是洪义强日日研究的“衣服” , 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 。
“材料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先进飞行器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 ”在第六届“中国制造日”的活动现场 , 他直言 。
一代材料 , 一代航天 。 从2006年入行开始 , 洪义强已经经历了不知几代材料体系的研发 。 每一次迭代升级 , 都是一次创新突破 。
他还记得刚进集团的时候 , 部门有一个1956年上北大的和一个1961年上北京理工的前辈 , 60多岁的人了 , 却仍然兢兢业业地和年轻人一起做试验 。
洪义强也在他们这种精神的触动下 , 走上了不断开拓创新的道路 。
那个年代的环境很是艰苦 , 各种各样的问题牵绊着他们的研究过程 。
研究石英纤维复合材料的经历让洪义强记忆犹新 。 石英纤维很硬 , 像针一样能够扎到人的汗毛孔里 。 那时 , 年轻的研究团队没有车间 , 只能在外面找个车棚 。 他们拿着特制的剪刀去剪纤维 , 剪几次剪刀都出现了豁口 。 那一年的夏天骄阳似火 , 他们穿着防护服 , 只有脸露在外面干活儿 。 因为太热只能一个人擦汗一个人干活儿 , 干活儿的时候 , 偶尔还会不小心把纤维粘在毛巾上 , 若不小心在脸上擦过 , 瞬间那些纤维便会钻进肉里 , 洗都洗不出 , 只能等慢慢化脓以后拨出来 。
类似的事件在前期的研发中不断出现 , 熬夜连轴转、挨冻、不能回家……然而不断突破的喜悦却总能让那份苦显得并不那么突出 。
洪义强和团队研制的一种防热材料 , 2010年密度是1.65克/立方厘米 , 2015年降到了1.1克/立方厘米 , 去年又在原基础上降低了近50% 。
对于航天领域来说 , 这就是颠覆性的材料技术 。 “因为对于飞行器来说 , 可能就能减重几百公斤 , 那么它的能量消耗就会减少 。 ”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 ”这几句话诠释的航天精神 , 洪义强体会得特别深刻 。
忘我的担当:国家交予的任务必须万无一失
对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六九九厂车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保森来说 , 他毕生的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 让自己加工的零件“零缺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