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毕业生微信求职群:他们是竞争对手更是战友( 三 )


高艳指出 , 在这种情况下 , 摆正位置十分必要 。 “就算是同班同学 , 在条件类似的情况应聘同一岗位 , 一人成功 , 一人失败 , 也不意味着是因为选择了这个人 , 那个人才被PK掉的 。 两人直接竞争的可能性很小 , 也没有因果关系 。 更何况站在企业HR的角度而言 , 失败不意味着你不优秀 , 合适和匹配度更重要 。 ”
有时 , 求职群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 “比如说看到别人上岸了 , 自己没上岸 , 可能是个打击;看到别人在行动 , 自己却没有 , 会让自己更焦虑 。 不管别人有没有成功 , 他的行动也可能带来压力 。 ”高艳认为 , 面临类似问题时 , 放平心态最重要 。
高艳建议 , 大家需要在就业时抱着良性合作的心态 , 减轻竞争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 若自己成功而对方没有 , 不需要想太多 , 不卑不亢、一如既往地帮他就好了 , “如果他不接受 , 那是他的问题” 。 若自己失败了 , 则可以认清现实 , 分析原因 , 并将其当作学习的过程 , 一次失败并不代表着人生的终局 。 “重要的是大家并肩作战 , 共同面对机会和挑战 。 ”
“战友”属性大于竞争对手
在张晓雯看来 , 求职群战友的属性要远远大于“竞争对手” 。 “或许大家本科‘段位’相似 , 不太会存在像研究生在学历上碾轧的情况 。 ”张晓雯发现 , 自己最初以为毕业求职群给她的是信息交流方面的价值 , 后来才意识到 , 情感价值更大一些 。
张晓雯有一个在求职群认识的好友 , 两人投过同一个互联网公司甚至同一岗位 。 有些岗位对方进入了面试环节或拿到Offer , 但是自己没成功 。 张晓雯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我当时确实会存在一些挫败感 , 跟你在同一个学校的小伙伴 , 为什么人家拿到了 , 我没拿到 , 是我比不上人家吗?”
好在竞争没有影响求职群内朋友们的关系 。 当朋友得知张晓雯没有拿到Offer的时候 , 会换着花样来鼓励和安慰她 。 那一刻 , 张晓雯感到非常温暖:“这对我而言非常重要 , 我真的很重视她 , 她是我的好战友 。 ”张晓雯觉得 , 在求职时建立的情谊 , 是最“情比金坚”的革命友谊 , “我一辈子都忘不掉这些人” 。
文宇则认为 , 虽然是竞争对手 , 但这并不影响群友之间共享信息 。 大家会在群里交流一些对具体岗位的看法 , 讨论一下需要准备什么 , 遇到一些犹豫的岗位 , 选择同一岗位的群友会是很好的意见征询方 。 “毕竟都是朋友 , 谁能考上都挺好的 , 一个人找到工作 , 朋友们都会为他高兴 。 ”在文宇看来 , 求职群就和群面一样 , 大家合作才能取得好结果 , 带着“别人不行 , 就我能行”的心态 , 并不能获得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