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数字化建设打通文物保护的血脉经络

央广网1月8日消息(采访人员 王红霞)结构检测、激光扫描、3D打印、VR体验、X光探伤……近年来 , 这些看似和文物关系不大的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越来越多地用在了文物保护领域 。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文物资源 , 各地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正加速推进文物的科技和数字化保护 , 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记录古老文物 , 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
科技保护 , 守好建筑心跳
近日 ,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期播出 ,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杨娜在节目中通过讲解布达拉宫的结构检测保护措施 , 让人们了解到当前布达拉宫的现状 , 也让人们忍不住惊叹当前文物保护的技术手段 。
“传感器可以24小时看护着布达拉宫 , 实时为布达拉宫做心电图 。 ”杨娜介绍 , 整个布达拉宫所含有的第一、二期结构检测系统共有720个 。 根据具体位置和保护需求 , 在布达拉宫的建筑本体上 , 分别装置了温度传感器、倾斜仪、应变计、位移计等传感器 ,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布达拉宫的环境温度 , 监控裂缝宽度的变化 , 监控墙体和柱子的倾斜的角度 , 检测梁柱的变形 , 感知人群荷载对木结构的影响 。 这些传感器所记载的数据和图像每天都会传输到北京 , 方便文物保护单位和科研机构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保护措施 。
和布达拉宫一样 , 结构检测也用在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上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介绍 , 在石窟内 , 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 , 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了全面监控 。 一旦数值超标 , 工作人员可从电脑系统看见相应红灯亮起 , 旅游管理人员会及时暂停该窟的开放 , 让它“休息” 。
【保护|数字化建设打通文物保护的血脉经络】2020年11月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 《意见》指出 , 石窟寺要坚持保护第一 ,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 。 而早在2003年 , 云冈石窟就开始了数字化探索 。 借助精准数据 , 云冈石窟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 , 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 。 2018年10月 ,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 , 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世界最大可移动的第12窟“音乐窟” , 这座高达9米、宽11米的大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 , 开创了大型文化展陈品快捷运输、安装的新途径 。
同样 ,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 , 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清洗、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先进的现代科技越来越受瞩目 。 日前 , 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 , 对西洋楼遗址出土的西洋纹饰琉璃构件等文物进行修复 , 通过采用传统工艺和先进科技相结合的方式 , 选用高效、无毒、环保的材料 , 确保了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永久性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潘伟斌介绍 , 曹操墓发掘工作结束后 , 为了修复近千件文物 , 考古团队与南京大学合作 , 对画像石和石枕进行了微痕扫描 , 还对墓葬进行了三维扫描和建模 , 制作出了三维图像 , 为文物保存了数字档案 。
数字化建设 , 让文物焕发新生机
科技成为诊断文物病理的良医 , 数字化手段则赋予文物“新生命” , 成为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 。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认为 , 数字化保护展示是必然趋势 , 把敦煌石窟所有文物的信息数字化 , 才能切实地让敦煌石窟信息永久保存 , 才能真正地让后代永续利用 。
1993年 , 敦煌研究院开始进行“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探索 。 在各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敦煌研究院共完成了200余个洞窟的图像采集、100余个洞窟的图像处理 。 目前 , 敦煌30个洞窟中 , 10个朝代4430平方米的壁画 , 都展示在“数字敦煌”的项目中 ,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 , 不到敦煌即可领略敦煌壁画的魅力 。
在数字化发展中 , 故宫博物院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介绍 , 目前 , 数字故宫“新基建”已经积累了丰硕的资源成果 , 覆盖全院的信息网络能够容纳所有文物信息 , 包括文物藏品图片、三维模型 , 视音频素材、纪录短片 , 古建数据、VR程序等海量数字资源 , 并持续通过网站、微博、app等媒介平台与观众分享 。
数字化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 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 2020年7月 , 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发布上线 。 这款小程序进一步全面整合了故宫在线数字服务 , 观众无需在网站、微博、app等故宫多个数字平台上跳转 , 通过它就可以轻松掌握故宫的全部资讯 , 一键搜索 , 一站抵达 。 上线仅一个月 , 小程序的访问量就突破了1000万次 。
在“十三五”期间 ,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在快速发展 。 据数据统计 , 从2016年—2020年 , 我国共开放3500家博物馆数字地图 , 公开346万件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 , 全国馆藏文物数据总量超过140TB , 多地建立省域博物馆在线展示平台 。
“活起来” , 用技术讲好文物故事
采访人员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 , “十三五”期间 , 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见》 ,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中增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 , 围绕文物价值认知、保护修复和传承利用等方向 ,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实现了文物保护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 “十三五”期间 ,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首个文物保护模拟研究平台多场耦合实验室运行 。 同时 , 国家文物系统共制修订文物行业技术标准63项 , 建成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33家 , 文物行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5个 , 培育出推荐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科技基础资源平台等国家级研发基地 , 组织实施了国家文物科技标本库与数据库建设可行性研究 。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表示 , 近年来 , 国家文物局积极推动文物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李志荣认为 , “数字化文物保护本质 , 就是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全面永久地保护 , 使其他对于本体保护与研究持续进行提供科学的基础 。 ”
据了解 , 在加快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方面 , 国家文物局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 , 加强考古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录并不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 全国馆藏文物数据资源已超过20PB , 实体文物正以数字形式实现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 。
而今 , 随着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 , 文物的保护又将迎来新的发展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成表示 , 信息化平台将可以实现各种文物本体与环境数据的实时传送 , 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将在人工智能的科学化指引下 , 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安全地保护和更加全面地展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