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

国内健身应用Keep在11日宣布完成 3.6 亿美元 F 轮融资 。 此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 , 高瓴资本、高都资本跟投 , GGV(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时代资本以及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 , 目前估值超20亿美元 。
据天眼查信息 , Keep背后运营公司为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 , 成立于2014年9月 , 至今共完成8轮融资 , 累计数额超过6亿美元 。 本次F轮融资为融资金额最高 , 且跟投机构最多的一轮 。
GGV从B轮开始持续投资Keep , 目前已经成为创始团队以外公司最大的机构股东 。 GGV执行董事李浩军表示 , "(融资)背后反映的是GGV对健身赛道的看好 , 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新一代健康生活方式趋势的押注 。 "
就本轮融资 , Keep公关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 , "是商业模式受到资本市场肯定 。 "Keep在2020年聚焦家庭健身场景 , 为家庭健身用户提供围绕"吃、穿、用、练"的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 , 在"会员+商城"的模式基础上上线直播业务 , 深化"智能硬件+内容"的场景化服务 , 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
此前据彭博社报道称 , Keep考虑最快今年IPO 。 不过 , Keep公关人士对此予以否认 , 称暂时没有此计划 。
要商业化 , 必须做头部
Keep创始人王宁生于1990年 , 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是公司最大股东 , 持股比例85.44% , 为最终受益人 。
据此前极客公园报道 , Keep的创业想法来自于王宁自己的健身经历 。 2014年 , 应用商店还没有这样的健身APP , 王宁听从朋友的建议 , 于是有了 Keep 的产品雏形 。
在2020年10月的精练大会上 , Keep副总裁刘冬曾介绍过Keep的商业模式 。 他称 , 在2019年时 , Keep的业务分为四块 , 第一是运动消费品 , 第二是会员 , 第三是广告 , 第四是Keepland(Keep的线下健身空间) 。 而当时 , 运动消费品业务已经超过总营收的一半 。 此后在2020年 , 商业化策略也未出现大的调整 。
刘冬还称 , 从规模上来讲 , 运动消费品业务更大 , 智能硬件占35% , 训练装备占40% , 食品、运动生活占25% 。 但消费品业务的毛利没有线上服务高 , 而这两者是一个很好的组合 。
据官方消息 , Keep在2020年已经实现了盈利 , 消费品业务的营收年销售额达到10亿规模 。 而截至目前 , 其运动消费品年销售额已实现 100% 年增长 。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时代财经表示 , Keep的模式是通过前期烧钱和营销扩大用户规模 , 之后利用用户规模 , 加大对能够提供附加值的相关方的吸引力 , 再用这些附加值稳固用户粘性 , 最终形成流量和收入的相互支撑 。
德勤咨询在2020年11月发布的《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显示 , 健身运动类App在疫情期间月活跃用户持续保持高位 , 较2019年同期呈两位数增长;主打线上内容教学、社群建设的Keep在疫情期间月活跃用户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过20% 。
可见 , 疫情加速了Keep的活跃用户增长 , 也促进了Keep的业务增长 。 据Keep介绍 , 截至目前 , 其用户数已超过3亿 , 会员数量已突破1000万 。
不过 , 沈萌认为 , "因为整个模式的运转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维持 , 一旦投入趋缓 , 可能中间环节就出现问题导致用户粘性下滑 , 粘性不足会导致整个模式无法正向运转 。 "
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认为 , Keep想要持续盈利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当用户在选择Keep这种类型产品的时候 , 通常都能形成驻留 , 成为一定的忠诚用户 , 如果要走商业化的路 , 就意味着必须要做头部 。
"不过 , Keep想抢走其他对手的用户并不简单 , 而Keep的用户被其他对手抢走可能性也不大 。 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这种平台越来越聚集 , 但是永远也吃不掉别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他对时代财经说 。
其称 , Keep与其他同类型产品相比 , 本质上没有太大不同 , "这种产品本身只是工具 , 用户需求其实不复杂 , 未来 , 线下运营才是至关重要的点 。 "
变现难题向直播健身课求解
据Keep介绍 , 从2020年开始 , Keep聚焦家庭运动场景 。 在课程上 , 除了超过1200 套的自研课程外 , Keep还引进帕梅拉、周六野等超级运动达人 , 并在品牌版权方面取得进展 , 引进 Zumba、莱美等海外内容IP , 丰富运动内容的多样性 。
另外Keep已建立起包含课程设计师、直播教练、经纪运营等在内的近百人直播互动团队 。 而针对直播教练这一全新职业 , Keep称 , 要推出长期培养计划 , 并建立起一体化发展路径 , 打造优质的的直播天团 。
目前 , 直播教练天团累计吸引粉丝人数达百万量级 , 直播教练的商业价值也初见端倪 。
国金证券互联网行业研究员裴培研究过多款健身App , 他在《"打造健身行业的李佳琦" , 会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吗?》一文中就Keep的商业化问过很多朋友 , 他们都表示 , 认同Keep这个产品以及提供的内容 , 但对它的商业化前景比较谨慎 。
裴培认为 , "归根结底 , 目前国内整个健身产业的商业模式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皆是如此 。 垂类APP本来就难以变现 。 "
不过 , 裴培认为 , Keep的直播业务是一个有想象力的方向 。 以美国健身行业独角兽公司Peloton为例 , 其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点:通过智能手机或健身设备自带的APP , 向用户提供健身直播课程;为了参与直播课程 , 用户需要购买Peloton研发的健身单车或跑步机;用户还需要支付12.99美元到39美元不等的月度会员费 , 以接入直播课程 。
"Keep如何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商业变现?依靠直播课程 , 尤其是网红教练的直播课程 。 "裴培认为 , 健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垂类 , 不会轻易被抖音、快手等综合性内容平台吃掉 。
Keep自身也常以Peloton为目标 。 2019年9月 , Peloton在纳斯达克上市 , 截至1月11日美股收盘 , Peloton股价为152.34美元/股 , 市值445.64亿美元 。
刘冬曾说 , "Peloton被称为健身界的奈飞 , 因为它有内容 。 而Keep的核心优势也是内容 , 我们相信内容和服务是智能硬件的机会点 , Peloton的上市也印证了这一点 。
据Keep介绍 , 2020年推出的家庭运动领域的重磅产品 Keep智能动感单车 , 集硬件、内容、数据、教练和用户社群于一体 , 能与直播课程形成强互动性 。 目前 , 单车周课程使用频次已达 3 次以上 , 用户生命周期也有大幅提升 , 且数据仍在快速上升 。
Keep|?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Keep称 , 2021年还会带来更多家庭场景下的智能运动产品 , 让用户可以感受到更加鲜活的内容和直播教练的强互动 , 继续为中国家庭提供优质运动健身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