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疫情下,在大洋上生活的150天


大洋|疫情下,在大洋上生活的150天
文章图片

【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夏彩云】过去的一年里我有将近150天生活在海上 , 跟随远望号船队一起断网断通讯乘风破浪走遍了中国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 总航程累计近5万海里 。 因为疫情 , 这段特殊海上生活的记忆尤为刻骨铭心 。
首次出航感受26年船龄老船的艰苦
远望号船队包括7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和2艘火箭运输船 。 众所周知 , 海洋占地球表面71%的面积 , 从陆地发射升空的航天器必然会经过海洋 , 这远远超出国家陆地测控站的范围 , 因此远洋测量船成为中国航天任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为采访人员 , 我首次出海是2019年12月1日跟随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3号船 , 它于1994年下水1995年底投入使用 , 船长180米、满载排水量1.7万吨、吃水深度8米 。 船上住舱狭小 , 通常为4-6人间 , 大部分船员需要在船内的大澡堂洗漱 。 据船员介绍 , 有时因任务需要 , 随船出海人员多 , 住舱严重饱和 , 大家会在活动室打地铺 。 近年来 , 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 已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 , 因此远望号船队每次出航都有将近45天 。 从母港带出去的生活用水很快就会耗光 , 远望3号船在有动力航行期间会净化海水 , 这些淡化后的海水通常用来洗漱 。 当航程过半开始用净化水洗澡时 , 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区别 , 被水淋过的身上永远滑溜溜的 , 就像刚涂上沐浴露 。 对于长发的女生这种烦恼会更多 , 头发似乎永远冲不干净 。
远望3号船于2020年1月20日返航 , 断网出海执行任务的我终于结束了“海上冲浪” , 重返“网上冲浪” 。 刚靠岸时 , 大家还未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 , 只想着终于赶上节前回到陆地同家人一起过春节 。 然而2020年1月22日武汉“封城” , 所有船员被紧急召回进入隔离 。
在远望号火箭运输船上守着火箭过春节
【大洋|疫情下,在大洋上生活的150天】2020年1月23日下午我登上停靠在天津港的远望21号船 , 远望21号是我国第一艘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输船 , 还有一艘同型船远望22号姊妹船 。 火箭运输船建造的初衷是因为传统的几大发射场酒泉、太原和西昌都需要面临陆路运输的隧道问题 , 隧道直径决定了允许通过的火箭最大壳体直径 。 随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 , 经由海运从天津到海南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 2020年的春节我是在远望21号船上过的 , 此时火箭已经装入船舱 ,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 , 但能够陪火箭一起过春节 , 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
我是远望21号船本航次唯一跟外界接触过的船员 , 所以大家尤为关注我的每日体温 。 有一天闹了个大乌龙 , 满头大汗的我用电子测温仪测的体温达37摄氏度 , 导致大家一阵紧张 , 连忙用水银温度计再次测量 , 还好有惊无险 。 因疫情防控 , 这个航次不允许船员聚集 , 大家都躲在自己的房间 。
将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通过海上运输到文昌的港口 , 接下来运输船船队还要继续在海上生活 。 船上仅接受了陆地单位提供的口罩等防疫用品 , 让他们放到码头等人员走远才放下舷梯 , 完全消毒后再搬到船上 。 本航次开始火箭的全部吊装作业均由本船人员独自完成 , 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 。 我的海上生活至此也暂告一段落 。

大洋|疫情下,在大洋上生活的150天
文章图片

横跨三大洋 , 单航程90多天
在经历半个月的隔离及两次核酸检测后 , 2020年7月11日我来到了远望6号船 , 这是我国第二艘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 , 2007年下水 , 船长222.2米、排水量2.5万吨 , 可供400人在船上长期生活和航行 。 住舱多为2-4人间 , 拥有独立卫生间 , 可供应24小时热水 。 相比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 , 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好了 , 听老船员介绍 , 第一代船上没有女船员 , 船上无法提供24小时热水 。 船舶航行到雨区时会减速 , 通知大家拿着洗发水走上甲板 , 脱光衣服淋雨洗澡 。 在海上 , 雨水是最干净的淡水资源 。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 这样的生活条件远远不够 。 听同船的人介绍 , 中国第三艘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船满载排水量近3万吨 , 疫情初期出航 , 在海上航行到5月 , 因发射任务一推再推 , 船舶在测控任务海域附近等待差不多大半个月 , 船上已经没有了新鲜蔬菜 , 只好吃速冻食品 。 船上淡水和马桶用水开始严格限制使用 , 每天只限三个时段 , 共3个小时供应 。 受疫情影响 , 就近的国外港口不允许中国船只靠岸补给 , 远望7号船一直在锚地边缘锚泊 , 无动力状态下无法进行净化海水 。 等待港方通过小拖船运送补给 , 却由于天气恶劣浪涌扑腾而大费周折 。
食物短缺的情况同样影响了远望6号船 , 出航时我们就知道冷冻生鲜食品频繁检出新冠病毒 , 因此在国内母港已经将足够多的冷冻肉类食品放入零下18摄氏度的冻库 , 大家做好了无法在国外港口补给冷冻品的准备 。 出航后一个月 , 国外疫情严重 , 出于安全考虑 , 船上决定只在国外港口补给必要的蔬菜 , 上船后进行消毒焯水热处理后再食用 。 对于生吃的水果将不会进行补给 。 船上先是吃不到一个完整水果 , 后来是对半切 , 再后来的标准变成了手指粗细月牙状可以立住的切片 , 每人一天一片 。
那么蔬菜呢?哪怕再先进的保鲜技术 , 面对将近百天的航程依旧会不足 。 叶片蔬菜脱水相对较早 , 船上通常采购带根的绿叶蔬菜 , 能保存20天左右 , 也会在出航早期先将他们烹调食用 。 白菜、土豆、茄子等可以保存两个月以上 。 航程时间超过70天后 , 每天蔬菜限量供应仅两三种 。 平淡的海上生活导致航程后半段大家味觉不再灵敏 , 此时伙食会开始偏油酸咸辣重口味 。 西蓝花这样的蔬菜虽然单个密封保存 , 但储存时间过长会逐渐发黄变干 , 甚至有些异味 , 经过筛选后跟臭皮蛋进行烹调 , 别有一番味道 。 每日进食的蔬菜越来越少 , 大家的伙食中面食、肉类占主角 , 虽然船上会供应复合维生素泡腾片 , 但这远远不够 , 船员陆续出现上火、口腔溃疡及痔疮 。
执行任务的远洋航天测量船在海上航行时速度较快 , 加上航程内跨越纬度大 , 室外温差大、气象情况复杂 , 通常不建议在室外行走 , 更不允许抛竿钓鱼 。 任何从船上抛落的东西都会瞬间吸入船底绞成碎片被海水吞噬 。 长期出海这样生活虽然单调 , 经验丰富的船员却会自己充实丰富 , 超长的航程使得船员尤其热爱运动 。 远望6号船的上甲板很宽阔 , 刚出航在太平洋时风平浪静 , 每天下午船员们都会出来跑步 , 顺便看看每日不同的海上日落 。 不少船员经常会每天跑几十圈 , 大量运动助于分散精力 。 随着一路南下航行至印度洋 , 海况变恶劣 , 单单是普通的行走都变得艰难 。 随着船左右摇摆上下起伏 , 行走时深一脚浅一脚 , 这样的环境非常伤膝盖 , 船员只能在室内做地面运动 。
等到我们圆满完成各项海上任务 , 终于可以在10月返航时 , 脸色蜡黄的船员看到绿色的陆地 , 眼中重新有了光芒 。 而此时的中国 , 已渐渐走出疫情阴霾 , 一副生龙活虎的模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