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来认识一下“赛博格艺术家”


电子设备|来认识一下“赛博格艺术家”
文章图片

曼内尔的“鱼鳍”就像是两只无线耳机 图/视觉中国
【电子设备|来认识一下“赛博格艺术家”】
电子设备|来认识一下“赛博格艺术家”
文章图片

女舞者穆恩在手臂植入了高灵敏度的震感器 (资料图片)

电子设备|来认识一下“赛博格艺术家”
文章图片

内尔·哈维森是第一位被公开认可的“赛博格” (资料图片)

电子设备|来认识一下“赛博格艺术家”
文章图片

史蒂文·曼恩在自己身上尝试安装过各种电子设备 (资料图片)
□克莉斯汀
上世纪60年代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两位科学家提出可通过机械、药物等技术手段对人体进行拓展 , 或可以增强宇航员的身体性能 , 以适应外太空严酷的生存环境 。 他们取义“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有机体”(organism)两词 , 首次提出“赛博格”(Cyborg)一词 。
不久 , 在一篇有关太空旅行的文章中 , 正式对“赛博格”一词进行了定义:这是一种身体被安上外来元件 , 以适应环境的生物组织 。 而衍生出来的“赛博格艺术” , 简单地理解 , 应该就是创作者通过控制植入体内的装置来增强感官能力 , 从而创造出的艺术作品 。
2017年 , 美国技术天才埃隆·马斯克在世界政府峰会抛出惊人之语:“未来人类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 , 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 。 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见证生物智能和数字智能更紧密的结合 。 ”
事实上 , 在不少科幻电影中我们都看过赛博格的身影 , 比如《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等 , 如今当我们逐渐认识了身边就存在这样一些赛博格艺术家时 , 或许就该相信 , 赛博格有一天真的会发展成未来人类的存在方式之一 。
有身份证的“天线宝宝”
内尔·哈维森是一位爱尔兰裔的艺术家、音乐家和表演者 。 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 就是拥有扩充的知觉——他一出生 , 眼中就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 于是在2004年 , 他进行了一次大手术 , “佩戴”上自己与科学家合力研发的“机械眼” ,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改造半机械人” 。
他也是第一个被官方承认的“赛博格”他的护照照片就是他安装有机械眼的模样 。 照片中的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天线宝宝” , 但那根“天线”对他而言 , 并不是某种随身戴的电子设备 , 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 。
他的“机械眼”其实是一个被植入头骨的无线传感器 。 它可以帮助内尔延伸感知——它的前端是一个可以分辨颜色的探测器 , 尾端的微芯片直接植入Neil的头骨 , 它能够自动识别物品的颜色 , 然后将颜色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声音和振动 , 由此内尔就可以通过它感知世界的颜色并创作艺术作品 。
内尔安装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传感器 。 他牙齿上还装有一个蓝牙设备 , 让他的大脑可以随时连接网络 , 接收来自全球的各种信息 。 这种联系跨越了地理限制 , 也跨越了生理限制 , 内尔的大脑随时都在接收好友的信息 , 所以他笑称:“我在睡梦中有时都会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 , 所以我的梦也会如调色盘一样五彩纷呈 。 ”
2013年时 , 他的“天线”还通过网络 , 尝试与NASA的宇航员进行了连接 。 这个设备让他足不出户就将感知延伸到了外太空 。 可以说 , 通过这些外置设备 , 内尔的个人感知能力已超越了普通人类 。
因为颜色通过传感器时被变成了一些振动和声音来表达 , 所以内尔说:“能‘听’到颜色这件事 , 改变了我对于现实的感知 。 我可以通过‘听’不同颜色来作曲 。 我非常喜欢去超市 , 比如清洁产品的售卖区 , 在我‘听’起来 , 就像是流行音乐 。 ”他去博物馆也可以“听”毕加索、莫奈的画;在“听”身边不同的人时 , 他同样会感受到不同的音符 。 他尝试过将这些音符制作成MP3 , 并播放给对方听 , 然后告诉他们:听 , 这就是你们的“颜色” 。
目前内尔还在致力于开发一款叫做“太阳冠”的设备 , 他认为这种设备可以随着时辰变化给予人类脑部以相应刺激 , 使人对时间有更深刻的感知 。
有些设备可拆卸重装
内尔有五位可通过蓝牙联系的特殊好友 , 其中就包括了西班牙的两位赛博格艺术家 , 一位是摄影师曼内尔 , 一位是舞蹈家穆恩·里瓦斯 。
2018年 , 曼内尔在头颅两侧植入了一对“鱼鳍” , 用来感知天气 。 这对外层用硅胶制成的“鱼鳍”也是曼内尔自己设计并制作的 , 重量约为500克 , 鳍内置有微芯片 , 还可以通过WiFi与各种设备连接 。 他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海洋 , 这对硅胶鱼鳍可以让他看上去更像是来自海洋的生物 。 他在自己的太阳穴上方某处皮层下植入了一个类似于“底座”的物件 , 用来固定这两块用来感知天气、湿度、温度、气压等信息的“鱼鳍” , 但洗澡和睡觉的时候 , “鱼鳍”也能自由摘取 。
看上去 , 曼内尔更像是戴着两只无线耳机 。 这对“耳机”相当耗电 , 所以他经常需要挂着两块太阳能电池板给它们充电 。 但它们似乎已成了曼内尔的一种功能性器官 , 曼内尔很享受每次探测到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时的感觉——这些变化会被转化为特殊的声波 , 通过骨传导传入曼内尔的大脑 , 所以他能更清楚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
他还向内尔学习 , 通过这种感知进行音乐创作 。 2020年里他已发表了多首和海洋生物相关的曲目 , 描述他所感受到的“海底世界” 。 下一步 , 他打算更新设备 , 让它变得更轻、更小巧 , 并希望最终可以将这对鳍永久地植入到自己身体中 。
女舞者穆恩·里瓦斯 , 则在自己的左臂手肘里植入了一个微型地震传感器 , 从而让自己成了一个“赛博格” 。 该传感器灵敏度非常高 , 可以感受到发生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 。 每次震感来袭 , 穆恩就会随之起舞 。 穆恩称 , 她已视这个传感器为自身的一部分 , 跳舞时她会根据震动提供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形体动作 。
穆恩在读书时就曾先后尝试过佩戴力反馈手套、测速耳环等高新技术电子设备来为自己的舞蹈增添灵感 , 她说这些大自然带来的共鸣 , 让她就像“拿到了地球哥哥的电话号码 , 可以随时与之保持沟通” , 她的身体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这些信息而律动 。 而在欧洲最近的一场科学大会上 , 她还与朋友们联合设计出一种可以植入脚部的地震传感器 , 她打算继续尝试安装 。
“赛博格”的未来不可估量
内尔、曼内尔、穆恩等人都是在西班牙成立的一个赛博格基金组织成员之一 。 该组织在全世界不少国家已有分部 , 据说他们致力于发现与支持任何对此有兴趣的人 。 该基金组织官网上发布的“赛博格人权宣言”中称:义体等同于长在身上的东西 , 伤害他人义体要按伤害本体来计算价值;赛博格人应该有形态自由、性别自由……
事实上 , “赛博格”的队伍的确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壮大 。 譬如一位电影制片人罗伯·斯本思 , 他因右眼失明 , 便在凹陷处安装了一个电子眼 , 他曾通过这个电子眼拍过一些实验短片;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史蒂文·曼恩 , 数年来他不断在自己身上尝试安装各种电子设备 , 并将这种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美国还有一位失去手臂的前海军陆战队成员 , 她得到美国芝加哥康复研究所耗资300万美元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只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义体手臂 , 她可以用这只机械臂剥香蕉皮;芬兰的一名程序员因一次摩托车事故失去了半根食指 , 他就在断指处装了一个可以插拔的128G的U盘;一位因事故失去双眼视力的葡萄牙人 , 参与了一个临床试验 , 通过一台可连接他大脑的微型摄像机 , 重新“看到”了由光点组成的外部世界的画面……
不少“赛博格”都尝试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自己与众不同的感知 , 这让他们拥有不少忠实拥趸 。 大部分支持者认为他们“对人体的大胆探索和实践精神”令人佩服 。 当然 , “赛博格”也遭遇过不少质疑 , 比如当他们自称“已不是单纯的人类”时 , 就被质疑是在炒作 。
但关于“赛博格”的探索不会停止 , 因为人们从中看到更多美好未来 。
美国人认为“赛博格”可以完成更多目前无法想象的空间探索 , 甚至提升军队作战能力 。 比如美国伯克利大学的一项军方合作项目 , 设计了一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士兵服 , 能使步兵在负载更重的情况下行进更长路程 , 还可以协助医疗人员和消防员在撤离危险地区时 , 携带很重的设备 , 搬运更多的物品 。
日本人认为“赛博格”简直就是人类的未来 , 可以在高龄护理、残疾人辅助、消防及警察等危险作业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 比如筑波大学研发的一种动力辅助机器人套装 , 能帮助下肢无力的人毫不费力地爬楼梯;神奈川理工学院研制的“动力辅助服” , 则可以帮助护理人员轻松地抱起比自己重很多的护理对象 。
而一位赛博格人类学家安柏·凯斯所说 , 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正在逐渐让每个人都成为“赛博格” , 只需要按下一个键 , 我们就能与全世界发生联系……手机就像我们身体外置的一块硬盘和信息存储装置 , 一旦离开它 , 我们甚至会产生恐慌——就好像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
因此有人说 , 人工智能正在模糊电脑程序与人类心智的界限 , 转基因技术则在模糊物种之间的界限 , 而可被意念控制的义肢正在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或许也可以说 , 有关赛博格的思考与实践 , 正在冲击固有的“人”的定义 , 并将挑战人类的伦理观 。
曾经就有人提出过 , 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甚至是佩戴隐形眼镜的人都是“赛博格” 。 那么或许可以说 , 正在娴熟地用智能手机进行各种创作的你 , 就是下一位“赛博格艺术家” 。

电子设备|来认识一下“赛博格艺术家”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