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搜索到AI,百度能否在香港重新定义自己


|从搜索到AI,百度能否在香港重新定义自己
文章图片
图1/5
图片来源于陆玖财经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雨晴
来源:陆玖财经(ID:liujiucaijing69)
过去一年来 , 百度业绩表现呈稳中向好的趋势 , 股价逐步回升 , 这为百度股价赴港二次上市铺平了道路 。 从搜索巨头向AI领域进军 , 深耕十年后 , “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AI巨头” 终于成为百度的最佳定义 。
今年回港二次上市的众多公司中 , 百度是最受关注的一家 , 首先是因为规模庞大 , 截止3月11号 , 百度市值约为914亿美元 , 其次是这家公司正在一个转变期 , 需要用AI重新定义自己 , 那么香港的资本市场 , 是否愿意接受百度二次上市的这个新故事 , 就变得尤为重要 。
事实上 , 百度应该是近两三年日子过的最奇葩的一家互联网大厂 , 众多新锐势力在巨亏之中就获得高估值之时 , 每年都在赚钱的百度却因为迟迟讲不出吸引人的新故事 , 而股价持续低迷 , 因为大部分的投资者都认为 , 百度的业务增长停滞不前 , 看不到未来的爆发点在哪里 。
但是就在2020年末 , 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 赶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 , 先后10家车企与百度就Apollo服务签署战略合作协定 , 百度主导的车企“集度”也在今年3月正式成立 。
百度此前在AI行业的投入 , 终于开始进入收割期 。
受新故事加持 , 百度的股价终于在去年12月开始反弹 。 并且由于前期估值偏低 , 美股今年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和互联网概念股首当其冲的“去泡沫”期间 , 百度股价也相对抗压 , 年内依然有25.96%的涨幅 。
在此背景下 , 3月9日百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 获准在香港发行股票 , 并于3月12日正式启动招股 。
回港二次上市 , 百度能否成功重新定义自己?
资本:股价和盈利能力的不对称
从2015年回溯至今 , 百度每一年的经营利润和持续经营净利润都为正 。 这说明无论单看业务能力 , 还是考虑投资盈亏等外部变动 , 百度从资本角度看都是一家值得信赖的公司 。 除了2019年因为计入投资Trip.com的亏损产生较大波动 , 百度的持续经营净利润率基本稳定在20%以上 , 盈利能力稳定 。

|从搜索到AI,百度能否在香港重新定义自己
文章图片
图2/5

从收入来源看 , 2018年至2020年 , 在线营销服务对总营收的贡献占比逐渐下降 , 说明百度的营收正在摆脱对单一收入来源的依赖 , 有利于提高其对单一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 , 同时说明百度其他业务开始逐渐进入回报期 , 有望迎来爆发 。

|从搜索到AI,百度能否在香港重新定义自己
文章图片
图3/5

另外 , 无论是从现金储备、流动资产负债率还是资产负债率角度分析 , 百度的财务状况都非常健康 , 不存在现金短缺或偿债困难的风险 。
这样一家赚钱又健康的公司 , 在美股涨了一波之后市盈率也只有26 , 市净率仅为3.3 , 似乎严重被低估 。
网易市值曾一度在百度之上 , 并且已经回港上市 。 目前网易市值又落在百度之后 , 但市盈率41、市净率6.0 , 依然均高于百度 。 对比二者的主要财务数据 , 百度的营收规模显著高于网易 , 二者持续经营净利润率也差不多围绕同一水平波动 。

|从搜索到AI,百度能否在香港重新定义自己
文章图片
图4/5

百度值得更高估值 。 无论是等业绩爆发、等价值回归 , 还是准备长期持有吃分红收益 , 百度应该都是不错的投资标的 。
技术:AI技术已经沉淀多年
百度去年12月开始启动的股价上涨 , 背后无疑是人们对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终于到来的认可 。
百度进入AI领域非常早 。 早期的探索和研发过程很痛苦 , 那时候别说市场的普遍认知不足 , 就连参与研发的企业都不确定AI未来的商业价值在哪里 , AI到底能不能赚钱 。 从靠营销收入就能躺赚的搜索引擎向“只烧不赚”的AI研发转型 , 百度的决定多年来并不能被理解和接受 。
其实当年在选择坚持AI方面研发 , 百度也不可能明确知道未来的情况 , 也是一把豪赌 。 幸运的是 , 从目前来看 , 百度赌对了 。
截至目前 , 百度全球AI专利公开量已超过1万件 , 其中中国专利7000多件 , 位列中国第一 , 并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自动驾驶四个细分领域中排名国内第一 。 2020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2019全球AI公司五强”榜单、国际权威分析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AI白皮书中 , 百度均名列全球第四 。 此外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发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 , 百度多领域AI专利申请量位列第一 。
市场认为 , 2021年是AI大年 , 因为AI技术已经在多年的铺垫后 , 进入了正式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 招银国际分析师2月19日在其发布的研报中称:“我们认为百度已从搜索巨头转型为智能驾驶行业龙头 , 市场聚焦智能驾驶业务带动的TAM扩张 。 管理层重申看好非广告业务潜力 , 首次指引其TAM为广告业务10倍 。 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陆续推进 , 增强了变现可预见性 。 ”
上述分析师只提到了智能驾驶一个方面 , 这也是人们最熟悉的百度在AI领域的成就 。 实际上 , 百度的AI技术覆盖了几乎全部核心业务 , 最佳代表是集其技术于大成的“软硬一体AI生产大平台”——百度大脑 。
百度大脑以累计拉取请求全球第二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为核心 , 拥有开发便捷的深度学习框架、超大规模模型训练、高性能推理引擎、产业级开源模型库4大领先技术 , 是中国首个全面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 , 2020年获得超过30项中外竞赛冠军 。

|从搜索到AI,百度能否在香港重新定义自己
文章图片
图5/5

而百度以AI为基础的新基建 , 也已经开始为外部企业赋能 , 进入快速增长期 , 通过向客户、企业及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及服务实现商业化 。
不过 , 百度这一身AI“肌肉”到底只是用来看的 , 还是能真的派上用场 , 尚需验证 。 AI和自动驾驶走上风口 , 百度相关的技术储备能带来一时高光 , 能让百度在风口飞一会儿 。 但想获得长久的增长动力 , 还是要看技术最终的商业转换情况 , 毕竟赚钱才是投资人的最终目的 。 这方面 , 百度还得继续证明自己 。
整合:业务有望协同化
抛开百度在AI方面的技术 , 其他业务也有一些看点 。 经过20多年发展 , 百度已经从最初的搜索引擎演化成拥有搜索引擎、电商(度小店)、直播、健康管理平台、托管页等的综合生态平台 。 各业务之间已经可以相互引流、协同发展、组成更大的平台 , 从而迸发更大能量 。
例如 , 百度利用百家号生产内容、沉淀粉丝、积累影响力 , 智能小程序接入包括车载系统在内的开源生态合作伙伴 , 托管页作为为广告主提供全面服务的基础设施 , 以三者联合为基础推出了移动生态战略 。
在移动生态战略中 , 以搜索为信息流量入口 , 通过算法提供精准推送和服务 , 将小程序、自建平台或合作伙伴三方平台中的产品和信息有针对性的推送给用户 , 形成服务闭环 。 小度作为AI语音助手 , 增加了通过音箱和车载系统流入的信息量 。
现在做生态闭环的巨头太多了 , 大家都意识到各模块之间产生关联才能发挥乘数效应 。 比如 , 腾讯以微信为入口 , 大力发展小程序、视频号 , 通过小程序接入外部商家 , 再用微信支付构建交易闭环 , 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商体系 , 并且由于私域流量的高转化率成为电商界不可忽视的力量 。
以苹果为代表的硬件厂商则通过硬件搭建AIoT生态 , 以手机、电脑、智能音箱为入口 , 继续延伸至车载设备、智能家居等 , 从终端种类的增加慢慢加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量 。
虽然各企业路径不一样 , 但模式都是在接受信息流后 , 利用精准推送触及用户需求 , 再利用用户需求变现 。 这种闭环的好处在于用户粘性相对单产品更高 , 完整生态体系的竞争力也更强 。 百度的综合生态布局和移动生态战略 , 让其在构建生态闭环的竞争中不至于落下风 。
现有的技术和平台还为百度带来其他发展可能性 。 2020年9月25日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牵头 , 正式成立了一家生物计算技术驱动的生命科学公司——百图生科 。 百图生科的定位是做一家生物计算技术驱动的生命科学平台公司 , 致力于将高性能生物计算等高精科技投入研发 , 力图让更多疾病可预警、可控制、可治愈 , 实现人类百岁健康梦想 。
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 生物科技一直是各主要国家重点发力的领域之一 。 该领域门槛高 , 回报也高 。 百度再一次走在AI应用的最前沿 。
不过 , 生物科技的研发投入也非常高 , 对于百度来讲 , 这次高调入局生物科技 , 有点像最初高调入局自动驾驶 。 的确 , 更早的参与和长期的研发让百度站在行业顶峰 , 但这个过程很长 , 不是所有投资人都有足够的耐心和信仰 。 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才刚刚开始 , 百度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豪赌 。
预期:香港需要更多大型公司
不管怎么说 , 目前来看百度的未来可期 。 现在回港交所 , 既符合国际环境带来的趋势 , 也符合港交所、大陆投资人和百度自身的利益需求 。
港交所需要百度 。 港交所在过去11年里7次摘得全球募资额桂冠 , 夯实了其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 。 回归的中概股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 通常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企业规模都较大 , 在美股市场已经交易不短时间 , 能吸引大量资金 , 并持续刺激市场交易活跃 。
2019年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一家募资就超过1000亿港元 , 占到港股全年融资总额的30%以上;2020年网易和京东两家回港上市的公司募资之和超过500亿港元 。 据悉 , 百度回港上市融资额也或将超过350亿港元 。
此外 , 港股传统市场以金融、地产、保险股为主 , 这些传统行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吸引力日渐下滑 。 包括百度在内 , 回归的中概股基本都是科技、互联网概念股 , 能从根本上改善港股结构 , 激活港股交易 。 由于这些公司的高成长性 , 港股整体估值有望大幅提升 。
中国大陆投资人欢迎百度回港 。 百度正在潜力爆发前期 , 如果依旧只在美股上市 , 大陆大部分投资人很难享受到其发展的红利 。 回港上市后 , 以百度的体量和资质 , 有望尽快被纳入港股通 , 有利于更多人分享百度成功的喜悦 。
百度也应该回港 。 回港二次上市把百度重新带回更多人的视野里 , 让更多人刷新对百度的认知 , 不再只把百度视作搜索引擎 。 同时 , 随着更多科技股回到港股、入驻港股市场 , 港股将吸引海内外更多资金 , 交易将越来越活跃 , 百度估值修复速度可能更快 。
AI第一股、全球四大人工智能公司、全球前二自动驾驶公司、全球第一智能屏……无论是哪个概念都可以使百度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 。 希望百度依然是那个在追求技术路上能兼顾盈利的好企业 , 在重新定义自身的同时不忘初心 。
【|从搜索到AI,百度能否在香港重新定义自己】(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